第一商用車網 謝光耀
新能源重卡產業鏈的“蛋糕”究竟有多大?
連幾乎不涉足商用車領域的華為都被吸引了。
4月22日,上海車展前夕,2025華為智能電動&智能充電網絡戰略與新品發布會在滬舉行。第一商用車網注意到,會上華為數字能源首次提出重卡全液冷兆瓦級超充技術,并正式將“15分鐘重卡補能”作為核心能力,旨在克服行業與客戶“痛點”,進一步加速重卡電動化甚至推動新能源重卡駛上中長途干線。
華為親自“下場”,入局新能源重卡充電市場,對行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沖擊呢?
請看第一商用車網帶來的分析報道。
華為重卡兆瓦超充模式的設計與構想
金字塔尖的明珠!重卡電動化“加速度”
國內商用車市場,重卡是金字塔尖的明珠,而新能源重卡又是重卡市場的“明珠”。
根據第一商用車網掌握的數據顯示,2025年1-3月,國內新能源重卡終端銷量達到3.03萬輛,同比增長177%,滲透率上升至19.71%。換句話來說就是,國內每賣出100輛重卡,就有20輛是新能源重卡。并且,重卡電動化這一趨勢,還在持續加速度。有觀點預測,2025年,國內以純電動重卡為絕對主力的新能源重卡銷量將達到15萬輛,滲透率超過20%;到2028年前后,國內新能源重卡的滲透率將超過30%,達到25萬+。
高成長、高增速、高滲透率預期……讓大量企業投身其中,欲從這個不斷擴大的“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其中的“玩家”包括三一、徐工等這樣的工程機械企業,解放、東風、重汽等這樣的傳統重卡企業,DeepWay、零一、速豹等這樣的新能源重卡新勢力,以及吉利遠程、廣汽領程(廣汽商用車)、北奔重汽等這樣從傳統能源轉型新能源的車企。
重卡電動化被普遍看好,產業鏈上下游也迎來了更多商機。這次的主角,是華為。
第三波電動化!華為“押寶”重卡超充技術
與寧德時代“充電”和“換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一樣,華為旗下的數字能源事業部在商用車領域All In 超充,也即人們熟知的“超級快充”技術。
“汽車電動化第三波浪潮已經到來。”華為數字能源副總裁、華為數字能源數據中心能源及關鍵供電產品線總裁何波認為,汽車電動化第一波浪潮是公交車、出租車和網約車的電動化,目前的滲透率已達到70%;第二波浪潮是私家車,目前的滲透率超過50%;第三波浪潮就是作為生產資料屬性的重卡和輕卡,近年來正迅速進入爆發期,其中,重卡的電動化率在去年達到了13.6%,今年一季度上升至近2成,3月份的單月滲透率更是達到20.93%。
“重卡物流是降碳關鍵陣地,但充電慢、補能網絡不健全是重卡電動化的核心短板,突破兆瓦超充技術是關鍵。”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表示。他舉例說道,四川某個礦山上采購了一批電動重卡,由于每天要花3小時充電(單次1小時,日均3次),運力減少了20%,少拉貨導致采購電車所帶來的節油效果被抵消。另外,在成渝物流干線上,已投入運營的新能源重卡車輛往返一趟需要充6次電,但由于站點少,補能不連續,充電路上耽誤了很多時間,導致運力減少了25%。
“重卡是生產工具,時間就是效率和金錢。”侯金龍認為,“提升補能效率是突破電動化的關鍵。”為此,華為在兩年前就布局新能源汽車超充站,并且在乘用車領域率先取得突破。2025年,華為數字能源事業部開始啟動面向電動重卡的全液冷兆瓦級超充站,并在山東臨沂投入了第一座站。
華為出手,新能源重卡尤其純電動重卡的“短板”會被很快克服嗎?
多方聯合、互補短板,華為要推動電動重卡跑長途
克服市場“短板”與“痛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其中的關鍵痛點在于,超充是一個系統工程,光有超充站,電池與車輛技術如果跟不上甚至滯后,那么華為超充所提出的“15分鐘重卡補能”就是空中樓閣。
關于這一點,華為也有清醒的認識。“重卡超充技術上下游存在斷點,僅大功率充電無法提升補能效率。”何波分析道。超充要求新能源重卡動力電池充電倍率從1C向3.5C提升,但這勢必會造成動力系統發熱量提升5倍;而電池散熱功率一旦從8KW提高到40KW,整車散熱功率就要同步提升,這將大大增加整車成本并導致增加的散熱系統侵占載貨空間,減少載貨量。但如果不增加電池和車輛的散熱能力,動力電池在充電時出現的高溫就會導致超充樁的充電功率快速降額,最終無法發揮超充的效果。
無疑,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的資源非常多。
為此,華為數字能源從兩年前就攜手合作伙伴,意在徹底打通產業斷點。一方面,在整車生態方面,華為與欣旺達等電池廠商和9家主機廠組建了“超充聯盟2.0”,從設計端進行聯合研發,在30-50款超充重卡車型上共同定義了首個電熱一體兆瓦充電接口,真正實現了充電樁、整車以及動力系統的同時間、同空間全液冷散熱。另一方面,在充電生態方面,華為數字能源采取開放態度,充分運用各地人脈與資本,與眾多合作伙伴共同建設商用車超充網絡,構建兆瓦超充一張網,推動重卡電動化從封閉與半封閉場景走向全場景。
“我們迄今取得了四大成果,一是系統散熱能力提高6倍;二是電池充電倍率達到3.5C以上,電池壽命具備5000cls,解決了大倍率充電散熱與電池循環壽命的矛盾;三是零下40度仍可低溫超充;四是可保證2400A兆瓦標準持續穩定輸出。” 何波透露道。在第一商用車網看來,最后一點尤為關鍵,要實現華為提出的 “SOC從10%到90%只需15分鐘”以及“充電五分鐘、行駛百公里”目標,那么雙槍最大2400A電流的超充時間就不能是短短幾分鐘。
“由于擁有適應物流極端環境、高低溫均可全液冷超充的核心能力,華為與主機廠聯合開發的新能源重卡產品具有極佳的收益。根據我們的測算,相比非超充電動車型,超充49T重卡的補能效率提升了4倍,運輸效率提升15%;相比傳統動力車型,超充49T重卡每公里可節約1.5元,一年節省15萬元,三年便可省出一輛車。”何波總結道。
在此基礎上,華為數字能源已經規劃出清晰的實施路線圖。在短距場景,華為重點聚焦提升充電效率,進一步提高倒短運輸的出勤率;在中距場景,通過每天節約3小時補能時長,提升車輛15%運輸效率,華為在山東臨沂-青島物流干線上嘗試大宗運輸并推動山東蔬菜進京、進滬;在長距場景,華為聯合多家超充站生態合作伙伴在西北地區建設約2000公里的超充綠廊,光儲融合,形成較為密集的超充基礎設施網絡,降低長距離運輸50%的能源成本,讓電動重卡真正駛上中長途高速。
結束語
純電動重卡批量化駛上高速公路,從事中長途干線運輸,還需要幾年?
在超充路線發布之前,業內普遍認為至少還有三年,2028年以前,電動重卡將主要圍繞中短途場景,對柴油車和燃氣車進行大規模替代。然而,華為的“技術入局”和“系統布局”,很可能大大縮短這一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超充電動重卡在中長途干線場景中“大放異彩”,而重卡的電動化率提升至40%以上也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