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_99re国产视频_国产经典视频一区_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熱門關鍵詞:

中國重卡在俄羅斯市場仍存問題

時間:2008/3/6 11:45:17來源:第一商用車網作者:第一商用車網責編:0條評論

 

     最近,希比利汽車出口公司代表團考察了俄羅斯考察重卡市場,認真對中國重卡的現狀和問題做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中國重卡在俄羅斯銷量居于前列

    俄羅斯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對象國,中國也正在成為俄羅斯重卡進口的最大對象國。

    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07年1-8月俄羅斯進口各種20噸以上的重卡共8408輛,其中中國重卡多達4045輛,名列前茅。
 
  2006年俄沒有中國重卡的統計數字,2007年中國重卡在俄呈井噴式增長,引起俄汽車經銷商和各國重卡生產廠商的密切關注。
 
  目前,在俄羅斯市場重汽集團的豪沃HOWO獨占鰲頭,在中國4045輛重卡(主要是自卸車)中HOWO為2237輛,另加上牽引車163輛,特種車113輛,HOWO前8個月出口2513輛。據俄羅斯經銷商估計,今年HOWO正式出口俄羅斯預計約4000輛,將超過其它所有中國重卡的總和。
 
  上述統計未包括俄羅斯進口的中國重卡“二手車”(實際是新車)。據俄羅斯經銷商估計,2007年前8個月從中國進口的“二手重卡”可能接近1000輛。
 
  重卡價格較高,在中國出口俄羅斯汽車總值中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中國重卡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對重卡的需求日益增多。現俄羅斯的重卡生產廠卡馬茲廠根本無法完成國內的訂貨,一般交預付款后要等4個月。而前蘇聯的瑪茲MAZ廠已經歸屬白俄羅斯,俄國內其它一些廠生產的重卡,用戶多不認可,所以過去幾年俄進口的外國二手重卡很多。
 
  俄羅斯進口的外國重卡主要品牌是:DAF、IVEKO、MAN、Mercedes、Renault、Scania、Volvo、Tatra、Hyudai、Isuzu、Nissan等。
 
  中國重卡大量進入俄羅斯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價格便宜,中國重卡的價格大約為西方同類配置重卡價格的一半,相當于西方重卡5年以上二手車的價格;第二、供貨及時。一般從訂貨到邊境交貨大約20-40天,而卡瑪茲根本辦不到;第三、駕駛室比卡瑪茲舒適。盡管中國重卡車型也比較落后,有不少是上世紀80年代的車型,但仍比幾十年一貫制的卡瑪茲優越;第四、車廂按客戶要求無限制增大。這是俄國人最喜歡的一個特點,超載將帶來額外的利潤;第五、交貨距離短。重卡交貨一般采取卡車自跑,中俄是鄰國,自跑路途較近。第六、技術比較成熟。中國重卡技術引進和消化時間較長,與外國的技術差距比轎車要小很多,加上價格便宜,具有相當的競爭能力。
 
  上述特點,使俄國內生產的重卡和進口的西方重卡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中國重卡在2007年獲得了超速發展。
 
  中國重卡從2006年開始試探進入俄羅斯市場,重汽、福田、北奔、陜汽、一汽等幾種重卡(主要是自卸車)最初齊頭并進,慢慢在銷量上才逐步拉開距離。現重汽HOWO一家獨大,把其它廠家遠遠甩在后面。
 
  目前,在俄羅斯重卡市場上,主要是中國人內部的激烈競爭。盡管HOWO目前居于首位,但陜汽和北奔仍然對HOWO具有相當的競爭能力,因為俄國人更為熟悉MAN和“奔馳”的老品牌。后者能否在2008年銷售上有所突破,關鍵在于要正確分析俄羅斯市場特點和轉變經營方式。
 
三、中國重卡存在的質量問題和俄國方面的反響
 
  中國重卡在俄質量問題、零部件供應問題和售后服務問題相當嚴重。
 
  俄國用戶對中國重卡普遍口碑不佳,但購買的欲望繼續保持旺盛。一家用戶幽默地說,他把中國重卡當成“一次性商品”使用。他算了一筆賬:中國6x4自卸車車廂18-19立米,一般超載到35噸以上,4個月就回收成本,6個月就按二手車處理掉再買新車,十分劃算,利潤可觀。
 
  2007年11月第22期俄羅斯大型汽車專業雜志《AutoReview》用了4個A3篇幅報道了中國重卡在俄羅斯出現的問題和事故,并附有16幅存在缺陷的中國重卡照片,該報道在俄羅斯影響很大。
 
  文章以大事記的形式,按時間順序敘述了一家俄羅斯用戶購買中國重卡的“探險經歷”。本來懷著賺錢的愿望,結果由于質量問題不斷,修了又修,賠了200萬盧布(約折合8萬美元),車至今無法修復使用。據了解,中國重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車廂無規范,任意加大,造成超載和翻車等問題。俄羅斯公路質量本來較差,超載給公路和橋梁造成很大破壞,許多地區政府都被迫在制定法律,嚴格限制超載。大車廂主要集中在中國自卸車,外國自卸車很少隨意更改。如捷克TATRA車廂在俄國一般只有10立米,最大不超過14立米,再大廠家拒絕做。
 
  第二、剎車系統問題較大。西伯利亞地區多次發生中國重卡翻車事故,車廂大、超載、重心高固然是原因,但事故勘察結果表明都是剎車失靈造成的。一次交通事故導致公路半日堵塞,社會影響很壞。
 
  第三、漏油及各種零部件缺陷。
 
  第四、沒有零部件儲備,故障車輛無法修理。
 
  第五、新車按舊車出口俄羅斯。俄海關統計,懷疑2007年前8個月大約300多輛中國新車在俄羅斯按舊車進口,正在追查。據俄經銷商估計,數量可能在1000輛以上。俄AutoReview雜志今年6月報道,俄烏蘇里斯克(經綏芬河和東寧等口岸)進口的自卸車舊車實際是新車,俄經銷商非法利潤高達2億盧布(合800萬美元),可見數量之巨;伊爾庫茨克進口的舊車同樣是新車,在莫斯科賣價翻一番。報道指出,這種做法實際上屬于走私刑事犯罪,按律應判處7-12年徒刑,或罰款30萬盧布、判處5年徒刑。俄官方對此已經予以關注。
 
四、俄羅斯正在整頓進口中國重卡的秩序。
 
  俄羅斯政府方面已經在陸續采取行動,整頓進口中國重卡的秩序。
 
  2007年8月16日俄海關總署署長向各海關發函,要求嚴格檢查進口汽車的質量認證,嚴格限制沒有質量認證的中國商用車新車按舊車進口。
 
  俄羅斯主管部門已經不斷對中國重卡存在的問題發出警告。12月14日新西伯利亞州交通廳長和交通警察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電視新聞聯播,從2008年1月1日起該州一些交通干道將限制自卸車通行。他說主要問題出在中國自卸車的大廂毫無規范和節制,隨便加大,西方國家的廠家不肯這樣做,怕對品牌造成損害。對中國重卡無限制加大車廂造成的社會問題,各地區政府都在采取辦法嚴厲進行限制。
 
  俄羅斯政府去年12月中旬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補充條款。新規定是,消費者購買包括汽車在內的產品,只要在15日內發現瑕疵,購買人可要求賣方無條件退貨;在規定的保修期內,如果累計返修時間超過30天,也可要求退貨;經銷商不能按期交貨,每延遲一天罰款0.5%等等。俄羅斯的中國重卡經銷商感受到巨大壓力,因為他們首當其沖,而中國汽車的毛病太多,一個小毛病也可以退貨,同時重卡經常延遲交貨。
 
  俄媒體現指名道姓地對中國一些重卡的問題進行披露。報道一般都附有照片,把中國重卡的問題進行夸大宣傳。背后可能有俄羅斯和外國汽車企業的支持,力圖打壓中國重卡進入俄羅斯市場。但問題畢竟是存在的。
 
五、中國要整頓和規范重卡出口產品
 
  中國重卡大量出口俄羅斯是中國汽車產業取得的一個可喜成績。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峻和突出,有些問題是乘用車所沒有的,只是商用車的獨特現象。
 
  國家商務部、商檢部門、海關和生產廠家、出口經銷商應該共同努力,從國家的名譽和利益出發,從中國汽車產業的全局利益出發,嚴格約束和及時規范中國重卡出口俄羅斯的秩序。
 
  根據俄羅斯目前的實際狀況,中國出口俄羅斯重卡的整頓和規范問題已經提到日程:
 
  第一、重卡車廂必須按國內公告規范配置,不得任意加大。
 
  第二、配合俄羅斯海關,嚴厲禁止新車按舊車出口,堅決杜絕灰色清關。俄羅斯海關已經在查辦走私重卡,問題主要出在俄羅斯進口商方面。原因有二:一是,俄羅斯質量認證費用太高,二手車不要認證。另一個是,俄方公司逃避關稅,新車4萬美元按舊車報關就可以按2萬美元交稅,僅關稅增值稅就可逃避6000-7000美元,可謀取暴利。
 
  第三、重卡生產廠家必須制作外文(英文或俄文)的重卡使用說明書和零部件手冊,最好有電子版。今后,這些文件應作為商檢合格的一個條件,要徹底改變汽車無外文說明書的狀態。凡不具備條件的,不予頒發出口商檢合格證。否則,會繼續招致外國汽車經銷商對中國汽車的恥笑和俄羅斯使用者的抱怨。
 
  中國重卡技術本來已經過關,完全可以在俄羅斯站住腳并擴大市場份額。目前出現的問題都是生產廠、出口經銷商、俄進口商追求利潤、不顧質量、品牌和信譽導致的后果。因此,今年3月在《通知》發布一周年之際,開展一次汽車出口檢查整頓活動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