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奇瑞各奔前程是好事
最近媒體披露,安徽省政府曾經大力撮合的江淮、奇瑞終于各奔前程:江淮汽車將和美國NC2obalLLC公司(納威司達和卡特彼勒合資成立的子公司,下稱“NC2公司”)成立中外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新公司將主要負責生產、制造和銷售中重型卡車和卡車零部件;而奇瑞汽車在重啟IPO的同時,也正嘗試在河南建廠彌補商用車的短板。看來,安徽的“大安汽”藍圖夢想即將宣告破滅。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卻不啻是好事一件。
可以看到,中國的很多省市、很多行業中,雙雄競起、雙星璀璨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深圳的中興和華為,長沙的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青島的海爾和海信,內蒙古的伊利和蒙牛。從這樣的經驗來看,在同一個城市或地理位置很近的地方,兩個類似的公司,你追我趕互相競爭,可以促使兩家企業爭先恐后進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服務,最后結果是皆大歡喜。而廣大消費者和所在城市就成為了這種競爭的最大贏家。
從國內歷次合并案來看,由政府張羅的勢均力敵的兩家企業,通過合并結成美滿婚姻的不是沒有,但更多的通常并沒有好結果。這樣的例子很多,江蘇石化行業的金陵石化和揚子石化的合并就是一例。我們理解政府的苦衷和難處,汽車、鋼鐵、能源等行業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只有做大、規?;拍苡懈偁幜?。但企業兼并應該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如同男女雙方談戀愛,只有你情我愿,以互相愛慕為基礎的結合,才會有美滿的姻緣。
歷史驚人的相似。同樣是在安徽,類似的政府主導的例子過去也發生過。同樣是與老百姓緊密相關的家電行業,10年前1999年的榮事達和美菱,當時都是名列中國家電某項單品前三名的龍頭企業。當時安徽地方政府多次想整合,但都因為不是兩家企業的自主戀愛,所以就只開花不結果。我們都知道的是,最終這兩家企業——榮事達和美菱因沒有適應市場的變化,沒有解決舊的體制的弊端,加上其他的管理原因,最終沒有擺脫“興旺不過一代”的魔咒,落得日薄西山、被人收購的命運。
現在,歷史給了安徽一個翻天覆地的機會,在另外一個更大、更加重要、更加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汽車行業上。
中國的汽車工業正在高速發展中,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愈加成熟,汽車銷量不斷擴大,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中,民營色彩的江淮和地方國資委色彩的奇瑞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發展前景,誰也無法先知先覺。說不定,中國的豐田就出自其中一家呢?
所以說,沒有企業自愿基礎的合并還是少一點為好。如果以后某一天,奇瑞和江淮成為世界級的汽車領導企業,那么現在這兩家公司的分道揚鑣,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