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瑞是中國重卡市場上的“挑戰者”嗎?
隨著“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出臺,中國的商用車市場出現了兩個現象頗有玩味之處:一、諸多企業重返微型車市場,二、重型卡車市場上有增加了幾個新面孔。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帶有乘用車翹楚——安徽奇瑞背景的蕪湖泰瑞投資,在牽手專用車領域的“大腕”——中集車輛后,成立安徽集瑞進軍重型卡車領域。二者“不靠譜”的背景引起業界一片嘩然,集瑞會象其“大哥”奇瑞一樣成為中國重卡市場上的“挑戰者”嗎?
集瑞難成大器?
盡管諸多業內人士對集瑞不乏質疑之聲,然而審視一下其兩個大股東的背景,又不得不讓人對其心懷一份憧憬。首先,就安徽奇瑞的企業文化而言,這是一家“不信邪”的公司。在創立伊始,國內的乘用車市場幾乎完全被合資品牌統治著,外資企業對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一直在進行著精神催眠:開發一款新車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入,不是中國企業能夠承擔的。同時對合資企業的車型技術“敝帚自珍”,就算是“捷達”和“桑塔納”這種老掉牙的車型技術也不轉讓給中方。以至于國內三大汽車企業集團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扮演著給外方“捧哏”的角色。
而當時的奇瑞面臨的卻是連產品公告都上不去的尷尬,在將20%的股份無償贈予上汽集團后才拿到“準生證”。至于后來讓奇瑞聲名大震的QQ3車型,更是一直生活在通用汽車知識產權的“大棒”陰影里。在短短的數年中,奇瑞逐漸成為國內乘用車市場上不可忽視的角色。誰也不知道奇瑞這種“不信邪”的精神會帶給集瑞怎樣的動力。
其次,作為集瑞另外的一個大股東中集車輛,在中國重型卡車領域的技術積累同樣不容小視。盡管此前中集車輛沒有進軍重卡整車領域,但是作為國內改裝車領域的行家,中集車輛對國內所有的重卡底盤技術性能可謂是了如指掌。這對集瑞的車型開發無疑是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是,中集車輛多年的銳意經營已經鋪就了一張涵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路況差異懸殊,氣候多樣同時具有“高溫、高寒、高原”特點的市場,服務網絡的齊備是商用車市場上任何一個品牌成功的先決條件。
另外,就國內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汽車零部件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濰柴動力曾公開宣稱其“濰柴發動機+法士特變速器+漢德車橋”的黃金產業鏈的打造,整車企業只需要自己生產一款駕駛室!有業界人士曾不無戲謔的說到,濰柴動力再收購湖北齊星的話,整車企業就只需要“擰螺絲、噴漆、安裝商標”,就可以等著“數錢數到手發酸”了。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清楚地道出我國重卡產業鏈的完善狀況。
以重卡發動機項目為例,除了濰柴動力、上柴股份和玉柴集團等獨立發動機供應商之外,陜汽西安康明斯、中國重汽杭發、東風(雷諾)發動機、一汽大柴道依茨等整車附屬發動機企業也都具有相當的外供能力。集瑞如果能夠解決系統工程的話,要想制造出高品質的重型卡車并沒不是天方夜譚的神話。
集瑞會是下一個福田嗎?
樂觀的業界人士把集瑞的出現,比作數年前福田進軍重卡市場。同樣誕生在國家大舉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刻,同樣是在車輛產業鏈上沒有自己的總成,同樣是非重卡類汽車行業的翹楚,同樣有著良好的政府資源……似乎集瑞作為中國重卡市場上另一顆新星已經冉冉升起,但是筆者對此卻懷有一絲憂慮。
福田歐曼
首先,集瑞作為一家有著乘用車和改裝車背景的企業,需要跨越到代表著商用汽車最高典范的重卡領域,其經營跨度和技術淵源都存在著巨大的困難。以同樣以乘用車為主要經營項目的上汽集團為例,其在兩年之內把一個完全自創的品牌榮威,在競爭慘烈的B級車市場上,硬硬的做到了5萬輛/年的規模。其經營手段和技術底蘊在國產品牌領域可謂是無出其右。
然而,這種乘用車領域的優勢卻無法讓其在商用車領域大顯身手,且不說有著數十年發展歷史的(大通)匯眾,在中國重卡市場上毫無影響力。即便是近兩年加盟其旗下的紅巖重卡,在2008年重卡市場井噴的行情中原地踏步走。不但沒有追上另外兩個帶有斯太爾背景的兄弟企業(中國重汽和陜汽集團),反而被復蘇的北奔重卡超越,其市場占有率已經落到第七位的尷尬境地。在中國做乘用車的企業能否做好重卡,一直都有巨大的爭議。
事實上,福田在重卡領域的成就決非是偶然所得。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福田的產業鏈先是由農用車進入小型卡車,然后又進入輕型卡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進入中重卡領域,本世紀初創立“歐曼”品牌進入重卡領域。十幾年來,福田經歷了一個“由輕到重”的完整歷程。而另外三個由輕型車直接進入重型車領域的企業則是命運多舛,南汽集團由經營“躍進”輕卡直接創立重卡品牌“凌野”最終失敗;重慶五十玲的命運也差不多,目前慶玲重卡只能在細分市場上撈飯;江淮汽車的命運似乎好一些,其格爾發重卡產品在區域市場上有所作為,但是其發展速度同樣不容樂觀。
江淮格爾發
其次,雖然眼下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和當年“擴大內需”政策有著相近的因素。但是所不同的是,在當年“擴大內需”政策出臺的時候,無論是“斯太爾三兄弟”(重汽、陜汽和紅巖)皆因種種原因,處于半停產狀態。競爭主體除了解放和東風,都是“一群小老鼠”!整個市場基本上處于春秋混戰時代。至于后來中國重汽集團重組“斯太爾三兄弟”復蘇初期,也因為大家技術淵源相近、產品性能同質化,競爭的激烈程度遠不如今天。
而今天的中國重卡市場上,排名前七位的中國重汽、一汽解放、東風汽車、陜汽集團、福田歐曼、北奔重卡和上汽紅巖依維柯等企業基本上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可以說目前的中國重卡市場已經進入了充分競爭的“戰國時代”,后來者覓食的難度無疑大大增加,要取得優勢更如“刀口舔血”。
當年“斯太爾三兄弟”積弱時代,福田晃動著支票本和房產證就可以得到國內頂尖的重卡專家。而眼下國內重卡市場的繁榮,使得各大企業對人才的待遇方面有了顯著的改善。集瑞要在國內在發掘出一個尹同耀來,恐怕是難遂心愿。更何況,我國的重卡產業的技術大戰已經拉開帷幕,且不說先前的發動機EGR技術之爭和變速器AMT技術之爭,但是目前已經出現端倪的“提前進入國IV排放時代”的競爭,其技術壁壘就足以讓后來者耗盡技術研發資金儲備。我國重卡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讓后來者憑借“價格戰”和“服務戰”后難得到便宜!而這恰恰是奇瑞在乘用車市場上的制勝法寶。
至于中集車輛的改裝車技術對集瑞重卡究竟有多大的幫助,筆者認為這有待觀察。眾所周知中集車輛除了和集瑞有血緣關系外,還和其它重卡企業有著多家合資公司。這種“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局面,無疑考驗著中集車輛對集瑞支持的決心。至于有人猜測集瑞會不會和華凌一樣憑借著大股東的改裝車業務“上位”,筆者想說的是,華凌的崛起恰恰是因為其引進了日本三菱扶桑中重卡整套的技術。沒有這層底蘊,星馬集團不知道在找誰“蹭飯吃”呢!
結束語
筆者絲毫不懷疑奇瑞和中集做大做強集瑞的決心,同時也堅信中國重卡市場的競爭格局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筆者想說,在中國重卡市場上,東家買個發動機、西家買根橋、北面搞個變速器、南面弄個駕駛室“攢車”的做法,一定是沒有出路的。愿集瑞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