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_99re国产视频_国产经典视频一区_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熱門關鍵詞:排放標準 EGR 卡車 中國重汽 

重卡市場爭論的結局:市場選擇了EGR

時間:2009/5/14 9:23:10來源:金易作者:金易責編:0條評論

 

     EGR,這個在2008年倍受爭議的名詞,時至今日該有個準確的定位了。這個定位應該是:市場肯定了EGR,市場選擇了EGR,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所以研發EGR無疑是正確的。

 

明智的決策 

 

     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大氣污染,國內執行卡車的國Ⅲ排放標準已是勢在必行。早在新標準制定之前,國內各家發動機廠家就開始研制符合國Ⅲ標準的發動機。國際上達到高標準排放的發動機技術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高壓共軌技術,二是EGR即廢氣再循環技術。在這兩個系統中,除了中國重汽下屬的發動機廠選擇了EGR之外,幾乎都選擇了高壓共軌技術。

 

    但是,讓重汽管理層沒有料到的是,EGR發動機的問世引來了潮水般的指責,同行中眾口一詞地認定EGR是假國Ⅲ標準,是對客戶和國家環保政策的忽悠。面對指責,重汽管理層卻是神清氣定,不是出面反擊,而是埋頭做自己的功課——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

 

    2007年底和2008年初,重汽生產的電控EGR發動機經過天津國家汽車檢測所兩次抽樣檢測,認定EGR達到了Ⅲ排放標準,并因此拿到了上牌公告。就這樣,指責聲仍然沒有停止,又迫使國家環保總局出手,采取突襲式的方式派人赴華菱公司隨機抽取了幾臺配置了EGR發動機的華菱車進行檢測,得出了同樣的結果,并得到了環保總局的認可,這樣才使指責聲漸漸平息了下來。

 

市場的選擇

 

    2008年7月1日之后,中國的重卡用戶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選擇配置共軌發動機的車,一是選擇配置重汽生產的電控RGR發動機的車。市場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首先從中國重汽的客戶分析,更多的人選擇了EGR。重汽是國內年產銷量唯一超過十萬臺的最大重卡企業,歷年來一家產銷量在全國占比達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之間。從2008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他們生產的重卡,既配置了EGR發動機,也配置了共軌發動機,而配置EGR發動機的整車銷量,占據了總體銷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從企業外的環境分析,則是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企業選擇了和重汽的合作。最早和EGR合作的是華菱汽車,這個很善于捕捉市場機遇的企業,不受輿論對EGR指責的干擾,最早看到了EGR在國內市場的潛力,主動找到重汽要求合作。隨后,又有江淮、柳汽、紅巖、福建新龍馬、南京徐工、湖北三環、南方重汽等企業跟進,加入了和重汽合作的行列。

 

    越來越多的重卡用戶和重卡制造企業選擇了EGR,一是看中其一臺EGR發動機比共軌發動機便宜一到二萬的價格優勢,其次是看中它的維修方便和對油品的低要求。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原本指責重汽EGR的發動機企業,面對EGR對發動機市場的強烈沖擊,紛紛悄然研發起自己的EGR,譬如濰柴就已經于最近推出了自己的EGR產品。這也從側面印證了EGR在國內市場有著難以遏制的力量,市場上,EGR顯然占了上風。

 

面臨新的挑戰

 

    走入2009年,重汽電控EGR卻面臨著新的挑戰。

 

    挑戰首先來自于國內產的共軌發動機。由于重汽自主產品EGR發動機的問世,對共軌發動機無疑產生了巨大沖擊,為共軌發動機提供關鍵配件的國外廠商為了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大幅降價。一只噴油嘴的價格比最初進口價降了一半以上,一臺發動機上要用6個噴油嘴,單這一項就可降低成本一萬元左右。

 

    這樣的降價對節約國家外匯、打破外商壟斷、節約發動機廠家成本,乃至對客戶,當然都是利好,這也證明了自主產權電控EGR的研發成功是非常正確而又及時的。但是對重汽EGR來說,則是消弱了價格優勢,降低了價格競爭力。

 

    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同行業EGR的研發。

 

    電控EGR是重汽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技術受到專利保護,其他廠家研發的都是機械控制的內置式EGR,這種EGR研發成本和制造成本都比電控式EGR低,所以市場銷價也比電控EGR低,這就對重汽EGR產生了反沖擊。

 

    面臨這雙重挑戰,重汽將會如何應對?重汽發動機銷售部副總經理丁桂春在和筆者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頗為自信。他認為,重汽EGR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成熟,性能穩定,目前還無須在經營和銷售策略上做出過度反應。

 

    事實也許并非如此,筆者了解到,重汽EGR的銷售人員暗地里已經開始對內置式EGR進行指責了。他們認為,內置式EGR由于采用的是機械控制廢氣排放,穩定性很差,很難達到國3排放標準,是假EGR,而且機械控制對發動機的壽命也很有影響。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這就不是市場說了算了。

 

    內置式EGR也已經通過了檢測,并取得了上牌公告,只是暫時沒能得到國家環保總局的認可,在一些大城市還不具進入資格。至于能不能穩定地達到國3排放標準,只有經過更嚴格的檢測和監管才能確認了。然而,國家雖然已經制定并執行了新的排放標準,恰恰在監管力度上很不得力。不僅各種國3發動機能不能穩定達到排放標準讓人懷疑,有些國2發動機換個貼牌,改頭換面冒充國3悄悄進入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就須要加強監管。可以說,執行力度不足,缺乏監管,這一問題比國3技術路線的爭論更加須要引起重視,否則新標準將形同虛設,減少大氣污染、保護環境,將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