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新能源客車巨額補貼流進“外人”田
編者按:隨著國家對新能源客車發展政策和補貼細則的出臺,我國新能源客車市場正式啟動。然而,與新能源客車市場快速發展同時出現的“伊頓現象”,引起行業專家和客車企業的關注。由于很多企業采用國外混合動力系統,國家對新能源客車的補貼最后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公司獲得。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希望國內企業能夠盡快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成為這場新能源客車市場爭奪戰的主角。
核心技術是否會被跨國公司壟斷,這一時常令人們擔憂的問題,最近突然在客車業出現。
從今年2月起,伊頓(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負責混合動力客車業務的工作人員突然忙碌起來。客車企業紛紛與其接洽,商談的重點是在混合動力客車方面的合作。據了解,已有十幾家客車企業向伊頓表達了配裝其混合動力系統的意向。
按照常理,有這么多意向訂單,伊頓應該笑臉相迎。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伊頓不僅態度傲慢,條件還十分苛刻:除了正常的產品交易,還要付100萬元左右的技術轉讓費。
是什么原因讓伊頓有如此態度,又是什么原因讓客車企業對伊頓敢怒不敢言?
新能源客車現政策曙光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就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相關政策和措施,迅速成為行業人士和客車企業關注的焦點。國家制定的“十城千輛”、“2011年我國電動汽車力爭產能達50萬輛”的目標,讓汽車企業看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希望。而巨額財政補貼,則讓汽車企業聞到了這一“蛋糕”散發的誘人香味。
科技部部長萬鋼一直鼎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他對新能源汽車前景的描繪,讓客車企業再也按捺不住,紛紛加入新能源客車產業化的隊伍中。
就在客車企業準備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個難題出現了:選擇哪種混合動力系統,才能以最快速度實現新能源客車的產業化?
既有標桿示范效應強
2月5日,繼明確在北京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后,財政部和科技部又聯合下發文件,確定了中央財政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的對象和標準,同時要求補貼對象必須納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簡稱《目錄》)。
《目錄》引起客車企業的極大關注。顯然,用戶只有購買使用《目錄》中的推薦車型,才能享受到財政補貼。面對這種情況,國內很多企業經過分析,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鎖定在伊頓的混合動力系統上。
這些企業分析的依據緣于去年年底,北京公交與北汽福田簽訂的一筆800輛混合動力客車及底盤采購大單。北京公交要求這些混合動力客車采用伊頓混合動力系統。而此前,廣州公交30輛混合動力客車的采購訂單,也要求采用伊頓混合動力系統。這兩筆大單,被客車企業認為是最具產業化規模的采購。北京的大單,更是企業說服自己選擇與伊頓合作的理由。北京如此大規模地采購,肯定會享受國家的補貼,而北京的示范效應,又影響其他城市的選擇。
很多客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選用伊頓的混合動力系統最容易實現混合動力客車的產業化推廣。有了這樣的背景做依托,伊頓自然牛氣沖天。
政府應明確操作細則
對此現象,業內不少人表示擔憂。客車專家王健告訴記者:“如果任由形勢發展,伊頓勢必形成壟斷,混合動力客車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也將青黃不接。”還有企業負責人尖銳地指出:“國家的財政補貼,沒有扶持自己的關鍵零部件產業,卻成全了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
對新能源客車財政補貼流入跨國公司的事實,記者采訪了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專業化司司長張志宏。張志宏說:“經過一些城市的商業試運營,包括一汽、中通等企業在內的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動力客車技術平臺,而且技術比較成熟,也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目前,《目錄》還在完善中,不便對此作出過多解釋。不過,歡迎企業對《目錄》提出問題,與我們一起探討新能源客車的發展。”
盡管張志宏并沒有直接回答記者的提問,但從他的話中,記者感到科技部對此事的關切,和愿意傾聽各方意見的態度。
對國家推動新能源客車產業化、形成本土企業國際競爭優勢的做法,很多客車企業認為,雖然國家明確加大對關鍵零部件研發的支持力度,但對技術來源并沒有出臺明確的細則和標準,希望政府盡快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細則,以便企業明確方向,而不是讓企業跟著感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