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市場要變臉 重卡企業要轉型
山西重卡市場不能丟。每一家重卡企業想必都抱有這種想法。可最近傳出的一些消息,卻讓看重這一區域的重卡企業頗為撓頭。
4月初,山西省經委發布消息,今年山西省將載重汽車和專用車納入經濟轉型的重點支持范圍,并將通過整車項目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建設,形成互為支撐、功能完善的重型車生產體系。加上之前屢屢傳出的“輸電不輸煤”聲音,山西省能源政策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輸煤”轉變為從“輸電”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如果上述消息變為現實,占據全國重卡市場超過10%份額的山西市場,對重卡的需求將大幅減少,河北、山東等地的重卡市場也可能受到波及。
其實,有市場卻無具備明顯競爭優勢的重卡企業,山西省要發展重卡產業的想法并不令人意外。但對其他重卡企業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一旦山西真要干重卡,那么它出臺的扶持企業的政策,極有可能演變成地方保護,這將直接抬高省外重卡企業進入山西市場的門檻。
同時,“輸電不輸煤”,首當其沖受影響的就是貨運散戶和用車規模不大的“車老板”。不管是牽引車還是自卸車,一旦煤炭輸出量減少,原本飽和的運力就會更加過剩,壓價搶活兒的現象必將加劇。據筆者了解,雖然目前山西、河北等地重卡停運現象仍很嚴重,但徹底抽身的人并不多,只要貨運環境稍微好轉,為了搶奪貨源,必然出現相互壓價的現象。加之鐵路貨運與公路貨運爭奪貨源的競爭加劇,這一區域的重卡市場前景更加暗淡。
省內難進,省外難出。如此重要的重卡市場處境不妙,各重卡企業難道甘心退出?在山西失去的市場份額和銷量又如何彌補?
筆者認為,惟有進行產品轉型。
一直以來,公路貨運的貨物附加值過低,導致用車水平低、貨運競爭無序等情況難以改變,這與所運輸的貨物多為煤炭、礦石等生產資料有較大關系。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輸出基地,山西的若干措施在減少車輛需求的同時,也在另一層面締造了車輛結構轉型的契機。
沒煤拉了,企業就必須抓緊研發新車型。長久以來,“超載超限”幾乎已經成了重卡的標簽,然而山西的市場變化將把企業逼到不得不拓展用車需求的時刻。企業應將目光投向更符合現代物流行業發展的用車需求,“特別能裝”的貨車理念應該被“多元化”所替代。
沒煤拉了,山西的貨運市場格局也將發生變化,除了研發新車型,企業還要更加重視細分市場的開拓,加大在專用車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推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就細分市場而言,通常會伴隨著每一次重大政策出臺、需求改變而產生變化,只有適應這種改變,并積極尋找對策,才能把握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