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兼并政策過于偏重做大 忽視做強
重組兼并政策重大不重強
雖然《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還未正式出臺,但核心思想已經基本上被老記們摸清楚了。在看到相關主管部門的一片苦心后,我覺得某些內容還是很讓人困惑。比如說重組兼并。自從相關消息暴光后,不斷傳出某某企業可能重組兼并某某企業的消息,參加兩會的企業高層也在接受采訪之余,也半閑半淡地否認了兼并收購的傳聞。
在我看來,重組兼并并不是拉郎配。自愿和有利于企業發展,才是重組兼并的最終目的。如果為了做大而兼并重組,那么即使你大到了通用汽車一樣的體量,又如何?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對于重組兼并的相關規定,我有兩大疑惑。
過于偏重做大 忽視做強
第一個疑惑是,重組兼并的目的是什么?考量標準是什么?是做大還是做強?
按照規劃,將加大國內汽車業的兼并重組力度。規劃提出,國內年銷量200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要達到2—3家,超過百萬輛的達到4—5家。占全國汽車銷量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將由目前的14家減到10家以內。
在這里,我看到一個考核重組的標準,那就是以銷量原則,而不是以重組兼并后的效果為原則?從某種角度講,做大和做強的天平上,做大這一端更重。做強,反而不重要了!
盡管如南方汽車總裁尹家緒所言,中國是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沒有一家真正的世界級汽車企業。無論從銷售收入還是從盈利能力上、或者從銷量上看,都是這樣。以2007年為例,中國汽車工業16家重點企業集團的累計營業額10176億元人民幣(約合1450億美元),還不抵日本豐田汽車一家企業(豐田汽車2007年營業收入為2302億美元)。如果從利潤上看,結果也一樣。2007年,中國汽車工業16家重點企業集團累計利潤額為610億元人民幣(約合87億美元),豐田汽車2007年盈利為150億美元。
2008年情況也沒多大區別。如果不考慮盈利,只從銷量上看。即使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2008年的汽車銷量只有172萬輛,這還包括了合資企業外方品牌的產品。而世界二流汽車企業日本鈴木公司2008年的汽車銷量為262萬輛。(可以說,中國最好的企業也敵不了一個二流的日本汽車企業。)
但如果因為這樣,就要將天平完全向做大這一端傾倒,我覺得很有些不妥。通用汽車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并購的歷史。在收購了那么多海外的品牌后,通用汽車確實相當長時間內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企業。但是沒多久,他只得到一個銷量第一的位置。在福布斯排行榜上,通用汽車常常以銷量收入排在前面,他的后面則無法掙脫“巨額虧損”的標簽。
日本豐田汽車一直走自己的路,很少聽到他收購了什么海外的資產,但是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下,豐田汽車的虧損額也遠遠不能和多數同級別的汽車相比。
如果比較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的發展史,我很難說:兼并就是最好的做大做強的方法。這和鞋子一樣,可能這雙鞋子很好、很精美,但如果不適合你,你就會摔倒或者磨腳一樣。那么這雙鞋對你來說,就不是好鞋。兼并重組不當的后果,遠遠比磨腳的風險更大。
區域性、全國范圍兼并重組咋區分?
第二個疑惑是,在兼并重組上為什么要劃條條框框呢?
按照曝光的內容看,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行兼并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鼓勵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在全國范圍內兼并重組。支持北汽、廣汽、奇瑞和重汽區域性兼并重組。
我問過不少投行的人。在談到區域性兼并重組和全國范圍內兼并重組時,他們的解釋是,區域性兼并重組即省內重組。
至于全國范圍內兼并重組,我們姑且不用過多談論。先說說區域性兼并重組。
一、北汽、廣汽、奇瑞汽車、中國重汽,如果跨省找到合意的收購對象,政府是支持還是不支持,是鼓勵還是不鼓勵?
二、如果硬性規定北汽、廣汽、奇瑞汽車、中國重汽只有在省內兼并重組。那么廣汽集團在廣東省能找到多少合意的收購對象?中國重汽、奇瑞汽車同樣如此。
正因為這樣,業內才會迅速幻想——中國重汽收購中通客車、奇瑞汽車和江淮汽車談兼并重組。而江淮汽車的老大左延安在參加兩會的間隙,也表示,江淮汽車不可能被外界收購,但有意收購其它的輕型車企業。
說句實在話,我無法理解奇瑞汽車和江淮汽車的兼并重組。兼并重組和結婚差不多,那么是父母之命的盲婚好,還是自由戀愛好呢?如果說自由戀愛,江淮汽車和奇瑞汽車顯然缺乏戀愛的基礎。
江淮汽車的靈魂人物是左延安,江淮汽車的文化更多打上了左延安的烙印。不靠外界的幫助,一個硬骨頭。慢慢地,從汽車底盤,發展到商用車,最后到乘用車。雖然目前處于轉型的艱難時期,但左延安仍然希望自己能走過這一個坎。
奇瑞汽車和江淮汽車的文化格格不入。如果用江淮汽車的那種嚴格要求,估計大多數人會受不了。而且奇瑞汽車有太多的職業經理人,這和更多靠自身培育人才、提撥人才的江淮汽車完全不同。
當然,還有一句話。我們看到的江淮汽車是一個盈利的企業。而奇瑞汽車雖然體量大,但盈利狀況眾所周知。
如果江淮汽車和奇瑞汽車聯姻,很可能是父母之命?;蛘呔蜁Q生國泰并君安的故事。當年君安證券出事,主管部門決定讓國泰證券并了君安證券。審查資產時,相關領導發現:原來出了事的君安證券的資產仍好于國泰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