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下 新能源汽車夢想能否照進現實
石油時代是否走向終結?它的生命還能持續多久?如果市場還沒有為接受新能源汽車做好準備,那最終誰將為此埋單?是政府還是企業?
“2009年,一汽集團會將新能源汽車研發作為重中之重。”在中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巨大利誘下,一汽集團技術中心電動汽車研究室主任趙子亮堅定地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一汽在這場新能源大戰中絕不會落后。
不過,在“石油時代”遠未走向終結之時,他此時的心情卻是矛盾的,當企業“陪同”政府一起往新能源車上砸錢的時候,市場是否會為此埋單,這個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一汽“趕集”
在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方面,2009年至2011年,一汽計劃生產混合動力客車分別是100輛、200輛、450輛;混合動力轎車分別是20輛、100輛、200輛。到2012年,一個年生產能力為混合動力轎車1.1萬輛,混合動力客車1000輛的生產基地將在一汽建成,當年計劃實現的年產目標是:混合動力客車800輛,混合動力轎車1600輛。
“這個新能源車生產基地究竟選址在哪,目前還不好說,但肯定會由一汽轎車公司來承擔新能源車發展任務。”一汽轎車公司副總經理付炳鋒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作為汽車振興規劃的一部分,國家財政部不久前公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顯示,中央財政將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一次性定額補助,鼓勵全國13個試點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單一車型最高可獲補貼60萬元。
雖然《辦法》寫明,補助將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并不涉及私人用車領域。但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徐安卻認為:“這個政策的公布顯示出國家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決心。現在國家還只是進行試點,今后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遲早也會獲得補助。”
百億誘惑
讓企業處于亢奮狀態的還不止于此。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具體措施已逐漸浮出水面。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政府將鼓勵縣級市以上各級政府部門使用新能源汽車,未來三年內,政府將會出資100億元人民幣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技術革新和專用零部件的研發,即每年投入33億元。
此外,據國家財政部經建司司長王保安表示,到2012年,財政部還將向新能源車的推廣使用投入200億元,重點在于充電電站的建設和電網改造,普通消費者購買時的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以及相關企業的稅費減免。兩者合計,政府未來三年每年向新能源車市場投入的費用將達到100億元。
上汽2008年投資了20億元成立了上汽捷能公司,專門研發新能源車,“2010年世博會前,上汽將實現新能源車商業化。”上汽內部人士也一改往日“低調”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而據東風汽車市場部人士透露,其混合動車轎車將力爭在2009年內上市。
惰性養成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普遍觀點認為,未來至少10~20年內仍是傳統汽油汽車的天下,那么如何來保持企業對新能源車研發持續投入的積極性呢?
按照付炳鋒的說法,除了政府出資支持新能源汽車外,“一汽自己也拿出了大筆資金進行新能源車研發。”至于一汽投入多少,付炳鋒則邊笑邊搖頭說:“反正很多,具體數額不能透露。”付炳鋒說,現在政府和企業已經投入或者準備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新能源車市場扶持和技術研發,但其市場化前景卻無法一蹴而就。
不過,政府不可能每年都給企業研發資金,也不可能每年都向市場投入巨額補貼,那么當政府不給錢時,企業們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對新能源車高度追捧嗎?
付炳鋒對此沒有正面回答:“當然,企業還要考慮資金平衡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更多的精力還會放在傳統汽車上。”“而這種投入和產出的嚴重失衡,不能不說是對資金的一種極大浪費。”業內某汽車專家如是評價。
國內某新能源車研發機構負責人楊經理認為,現在的情況是,中國過多地參照了國外情況來發展新能源汽車,“但中國想在這個領域領先,就必須有自己的邏輯。現階段汽車公司一定要重視傳統燃油汽車的節能技術,這才是重中之重。”楊經理認為,“政府不必親自指出應該走什么樣的技術道路,也不必拿出很多錢投入到一個還很難看到真實前景的產業里去,它只需一步步給出節能減排法規,對汽車的節能、排放水平進行強制要求,企業自然會去研究。政府大量‘砸錢’恐怕只會培養出企業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