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共同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聯合協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簡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本屆論壇以“風雨同舟二十載 攜手并肩向未來”為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1日“供應鏈方向專題分論壇:20年“碳”出新路 數智融合·綠色鏈動--AI驅動行業綠色未來”中,上海易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 劉濤發表了題為“碳足跡數字化平臺在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中的應用”的演講。
上海易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 劉濤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匯報交流一下我們在服務大量的工業制造業企業的碳足跡量化、碳核算這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匯報之前稍微介紹一下這個公司,我們實際上是一家創業型公司,創業才3年,這個過程中整個核心團隊都是來自于工業制造業、鋼鐵、能源這些行業,有將近20年的碳核算方面的研究背景。
我們易碳研究院目前有六七十人的專家團隊,應該在國內也是比較大的專業團隊,我們定位還是做碳數據精準量化領域的民族的工業軟件,雖然才創業三年,也是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的認可,除了創業團隊之外,最大外部投資機構是國家能源集團,占20%的股份,現在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
另外像螞蟻集團、紅杉、卓爾各方面著名的投資機構對我們公司比較認可,目前也是公司的股東。這是公司的基本情況,公司服務的主要客戶還是工業制造業特別是基礎能源和基礎原材料這些行業的制造業用戶,比如說鋼鐵行業的寶武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大唐電力這些基礎能源和基礎原材料這些行業大型企業用戶。
今天我匯報的內容有三方面。
第一,建設綠色低碳供應鏈的驅動力是什么。
第二,我們自己對于碳足跡、LCA方法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第三,我們在做的一些數字化平臺建設的案例。
首先我們在大量服務制造業企業的時候,制造業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的驅動力來自于哪些方面,首先來自于國家政策的推動,前面很多領導和專家都已經介紹過了這方面的東西,但是我這里要講一點,對于綠色供應鏈的定義,實際上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工信部發了一個綠色供應鏈方面的文,他對綠色供應鏈做了一個定義,在產品的設計、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選取、生產制造、包裝、倉儲運輸和銷售使用等供應鏈全過程中融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識別各個環境的綠色屬性并進行有效的管理,最小化全過程環境影響,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實際上包含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過程。
除了政策的推動之外,其實對于很多出口型企業,國際上的政策對我們的企業有驅動力,包括前面提到的CBAM、歐盟的電池法規,包括最新的針對建筑行業的CPD、CSRD、ESPR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可能都對我們出口型企業有碳足跡或者LCA方面的一些驅動。
除了這方面之外,可能有一些企業說暫時國家的政策還沒有驅動到我這里來,我的產品也不出口,那么他的驅動力來自于哪里,其實更多企業的驅動力來自于供應鏈的碳中和,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來自于這方面的壓力是最大的,因為很多龍頭企業或者是鏈主企業,包括國外的這些跨國企業,他是要推動碳中和行動路線,他在推動碳中和過程中,并不是說僅僅是他自己運營過程的碳中和,而是推動他整個產業鏈的碳中和。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最重要的環節,可能在這方面承受的壓力是特別大的。這里我們有一個案例,這其實是一家鋼鐵的央企,他受到下游用戶的壓力,包括汽車行業給上游這些企業的壓力,他的壓力來自于哪方面呢,不僅僅是要你提供產品的碳足跡、LCA數據,而且還包括了減碳路線的規劃、廢鋼的使用量、綠色能源的使用量,其他減碳的技術路徑等等都要你提供,汽車行業對上游的鋼鐵企業甚至提出了你的實施規劃,還要按季度填寫季報,你的實施規劃執行到哪步了,你減碳的效果是多少,已經到這種程度了,對我們上游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很多鋼鐵企業因為他的主營產品可能都是汽車板,對于鋼鐵行業的驅動力是非常大的,我們鋼鐵行業也是在“雙碳”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
前面介紹了制造業企業做綠色供應鏈驅動力來自于哪些方面,國內政策的驅動和國外政策的驅動和來自于供應鏈的驅動。我們在解決制造業企業LCA、碳足跡方面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主要是針對市場上主要的痛點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想解決的主要問題第一個包括在“雙碳”這么大的背景下,可能大家在算碳足跡都在用國外的軟件算,這個對于整個工業數據的安全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和隱患,所以我們現在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了國產工具的替代,也就是工業數據的安全,實現完全的國產自主軟件替代。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雙碳”背景下,市場的需求計算量是非常大的,傳統的咨詢模式項目制模式可能一年或者半年做一個項目,可能做一兩個產品,這是傳統的模式。
在海量的需求下需要用數字化方式去提高這個效率,現在解決的需求量可能是數以萬計的量級,對于在當前大的背景下需要有這么一個高效率的工具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高門檻和專業性問題,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國際上的軟件,國外的專業軟件面向的是專家型用戶,既要對這個行業理解的比較透徹,又要對專業LCA了解的比較透徹,才能把這個模型建的準確。
而且即使是一個大學教授可能在專業方面很牛,但是對這個行業了解的沒有那么深入,沒有那么透徹的話,也可能算不準這個碳,可能建不出這個高質量的模型,我們是想把這個事情低門檻化,讓工業企業都能夠做這個事,很簡單的算這個事情。
第四個問題是數據準確性問題,沒有中國本土化數據庫,我們想做中國本土化數據庫,這塊也是想解決國外的數據霸權、數據“卡脖子”問題,包括國外一些政策法規給中國設置的默認值都是很高的,比我們自己實際水平高很多的默認值,反映不了制造業的實際情況,我們想解決這么一個問題。
我們解決的思路采用了積木的理念,像搭積木一樣簡單,深入到工業底層把工業最小的單元一個機組或者一個工序把它模型化為一個積木,每個積木里實際上是類似的大量的工序或者機組大量數據以及數據間的邏輯關系,積木之間的邏輯關系都建到工具底層,我們是通過把工業底層的邏輯工具化,然后把LCA的方法學工具化,這樣的話就能夠實現用戶的低門檻的使用,這就是我們解決的一個主要思路。
我們研究院會深入到各個工業底層研究工業的know-how和內部工業邏輯。
這里是我們專業性的體現,傳統的軟件這么復雜的模型,這是一個鋼鐵的模型,這是一個汽車模型,這個是典型流程工業的模型,那個是離散型工業的模型。用戶要建這么復雜的模型才能把這個行業的碳足跡算準確,我們現在就是把各個行業的模型全部集成到工具里讓用戶只需要填入活動數據就能夠把專業的模型得出專業的報告、專業的數據,這是我們一個主要的解決思路。
另外也是在建中國本土化數據庫,首先是在規則上跟國際上的規則進行統一,我們采用國際上最多的ILCD格式建中國的本土化數據庫,本身商品的流通是全球性的,我們不可能說自己關起門來搞自己的一套東西,我們也要實現更國際規則的互通互認,我們是采用國際規則來建數據庫,每個數據具體怎么生成的,不僅僅是一個因子的概念,可能更多是因子背后的技術代表性、實踐代表性、區域代表性、技術體系、背景信息都在數據庫里能夠透明可追溯,整體的規則符合國際規范。
除了規則之外其實還有大量的模型開發和優化,建一個數據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數據庫實際上就是說各行各業的數據都會形成一個互相迭代引用、循環引用大的數據模型,很多數據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說電力行業的數據變動會導致每個行業數據都會產生變化,而其他行業的變化反過來又要影響電力碳排放因子變化,所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互相交叉引用的模型,我們在這里要做大量的模型優化包括超算資源的使用,因為這個計算都是以億為單位的數據來進行計算。
數據庫的開發不是無根之水,不是空中樓閣,基礎數據來自于大量的各個平臺,這個平臺有大量中國本土化的企業做計算,我們會把這些企業的數據清洗脫敏或者是采用多家的平均形成一個中國本土化數據庫,目前數據集超過1萬條,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像國際上Ecoinvent商業數據庫可能做了三四十年,現在差不多1萬8千條的規模。我們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已經達到了1萬條的規模,我們計劃3年內實現國產數據的全替代,這是我們的一個規劃。
我們也是在做國際互通互認方面的一些工作,從哪些層面來做呢?首先從企業層面,我們會加入國外專業化組織,然后去體現我們這個企業的專業性。工具層面,我們跟全球最大的OpenLCA軟件,使用人數最多的軟件,因為它是一個開源免費的軟件,所以在全球的用戶量是最大的,我們跟他形成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他會在歐洲跟我們聯名去推廣我們這個產品,因為我們這個產品是更貼近于企業,更好的服務于企業,讓企業能夠更低門檻的去使用,他也是看重了我們這一點,在歐洲做聯名的推廣,這是在工具層面的互認。
另外是在項目層面,我們請了很多國際上專業的機構對我們這些項目實施第三方認證,這就是我們在工具和數據庫層面做的國際互通、互認工作。
最后介紹實施的一些主要案例,我們主要還是從這么幾個層面,我們做的這個平臺服務于低碳設計、采購、制造還有用戶端的解決方案,也就是營銷,通過這些數字化技術可以做信息披露、低碳規劃還有低碳品牌建設、標準體系建設,為企業服務所做的一套服務體系。
首先從設計角度,我們給寶鋼汽車板體系做了一個生態設計系統,從煉鋼開始,它的成分變化,廢鋼使用量的變化,到底對最后汽車板的碳足跡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把碳足跡給考慮進去了。
不同汽車板加工車型的方案,不同高強鋼的材料,它之間的組合方案,對碳足跡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包括在各個零部件上使用的話,它對碳足跡是一個什么影響。在設計階段,他們的設計人員就已經把碳足跡給考慮進去了,給汽車主機廠或者汽車零部件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這是在生態設計。
另外在制造環節,這是我們給杭州卡淶,卡淶是給寧德時代提供電池包輕量化材料,這是我們對他整個制造過程碳足跡在每一個環節一步一步到最后10.9,像這樣一個數據是怎么積累起來的,每個環節的貢獻是多少,從哪里去減能夠更好的去支撐他的減碳工作,也是做了低碳路線圖的規劃,在大量數據基礎上做的低碳規劃,這是在服務制造企業。
包括我們也給華友做了鋰電池材料碳足跡的平臺,實現到批次的碳足跡數據披露,包括循環產業整個碳足跡數據全集團化的管理系統。
這個是采購階段,這個案例可能是國家比較關注的案例,國家部委很多領導都調研過這個平臺,這是一個寶武作為一個鏈主企業在采購平臺上做了一個低碳核算的模塊,這個模塊一下子推動十幾萬家,二十萬家的供應商參與到“雙碳”的工作來了。這個也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思路,讓這些鏈主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參與國家“雙碳”工作。整個模式也是形成了很好的抓手和載體。
另外很多供應商覺得在這個平臺上用市場價的1/5或者1/10的價格就拿到了一個央企背書,專業機構出的碳報告,也可以拿這個報告外面做招標和綠色營銷宣傳,他也覺得很劃算,包括這個平臺我們作為服務商也是在里面有長期的收益,這個平臺不管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模式上都形成了一個很好的閉環。
這個模式也是國際大力推的模式,讓鏈主企業采用這種模式推動整個供應鏈體系參與國家的“雙碳”工作。
另外我們還服務行業,做鋼鐵、有色、電池、建材和電工裝備等行業,為行業披露產品的碳足跡,解決整個行業規則的統一性上發揮它的作用,另外就是防止企業過度的披露數據,保證行業的數據安全。從行業角度推動上下游之間的數據互認以及行業和行業間的互認,這樣的話發揮行業的作用。
這是鋼鐵行業發的汽車版的EPD報告,這里是我們做的一個蘇州公交車的碳足跡報告。除了跟行業和企業的服務之外,還跟政府方面做了很多低碳供應鏈方面建設工作,這個是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這個是國家認監委和國家質檢總局在深圳做的一個試點,也是在去年發改委的五部委發文里提到了,這個平臺作為樣板案例在全國進行推廣的,解決的問題就是市場的認證、亂發數據有一些亂象在里面,做這么一個樣板工程解決市場的亂象問題。
這個是我們給上海市做的工業碳數據管理平臺和浙江省做的工業碳足跡服務平臺,這些平臺解決的問題就是地方政府要服務當地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要滿足鏈主企業的需求或者滿足出口的需求,這些企業因為不知道怎么做這個事情,成本也比較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解決當地企業的問題,增加當地特色集群和當地產業綠色競爭力,這個也是政府做這個事情主要的初衷。
我的匯報就到這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