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獨立事件與“中國式劃撥兼并”
可以說,昌河汽車家喻戶曉,旗下的面包車曾在國內非常熱銷;而鈴木汽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旗下的奧拓和北斗星曾讓許多普通人實現了有車夢。但是最近幾年來,昌河鈴木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不僅車型單一老舊,而且后繼車型也十分匱乏。在中國車市蓬勃向上的今天,如果還搶不到飯吃,就真的不應該了。不過現在昌河汽車又“火”了一把,火起來的原因不是因為車,而是近期它在一直不斷的“鬧獨立”。
現在的昌河汽車是歸在中國長安汽車門下的,但是自2012年1月昌河鬧出了一起“大罷工”事件后,昌河與長安不睦的消息就不脛而走了。這次罷工事件的原因是長安汽車欲將昌河鈴木的生產資質轉移給長安馬自達(微博)使用,這引發了昌河方面的不滿,并導致罷工事件的發生。罷工顯然讓長安方面始料未及,最終長安做出妥協,承諾維持昌河汽車公司目前格局和發展現狀不變,長安管理人員幾乎全部退出昌河汽車管理層,該事件也讓昌河和長安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從此以后,昌河就有了要獨立出來,脫離長安的想法。
經過一年多的“鬧獨”,現在從昌河汽車內部得到消息,管理層就“脫離中國長安集團,獨立發展”已經達成一致意見,江西省政府已經正式就昌河汽車獨立一事與中國長安集團進行協商。昌河汽車獨立后,江西省政府將主導昌河汽車的兼并重組,江鈴汽車可能成為首家與昌河汽車進行合作的省內企業,而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將作為戰略投資者,會給昌河汽車“輸血”。
其實現在昌河與長安鬧到如此境地,與當年的那次雙方都不情愿的兼并不無關系。早在2009年11月,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撮合下,中國長安以23%的股權鯨吞了中航工業旗下昌河汽車、哈飛汽車(微博)、東安動力、昌河鈴木、東安三菱的股權,雖然兼并后的長安汽車一躍成為中國第四大汽車集團,數據是好看了,政績也上去了,這樣“包辦的婚姻”人家雙方能愿意嗎?據熟悉內情認識透露,當年這起并購實際上是由國資委主導的行政性劃撥,雙方都不情愿并到一起,“長安方面有自己完善的布局,并不愿意重組虧損多年的昌河、哈飛,昌河和哈飛當年也有自己獨立發展的念頭”,不愿歸到長安的門下。
長安兼并昌河后,原本想通過資源整合使集團的整體銷售量上一個臺階,但是近兩年的整合步伐卻走的非常不順利,不僅昌河內部不服從長安的安排,地方政府也與長安汽車“交惡”,后來長安集團也對昌河汽車實施冷落管理,既不給資金更不給車型,導致雙方的關系越來越僵持。直到如今,在地方政府及昌河的努力下鬧獨。
其實,昌河與長安的誰對誰錯、是是非非,這些問題不是討論的根本,未來隨著昌河的獨立,這些事情也必將塵埃落定,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應該從此次事件中獲得怎樣的教訓。
眾所周知,最近幾年來,中國的汽車產銷量一直是世界第一,這是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黃金期。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個時期,無論是昌河方面還是長安集團,都沒有珍惜這樣的發展機遇,其內部紛繁復雜、糾纏不清的各種矛盾,讓其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發展時間,這確實令人十分痛心。昌河汽車原本在國內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這幾年來的衰落和虧損,令人十分惋惜。
另外,企業的發展原本是要根據市場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但是地方政府為了好看的GDP數據,不斷插手企業內部的管理。近幾年來甚至出現了政府部門強行劃撥企業兼并、強行車企建廠擴大規模、強行車企上一些并不盈利的生產線等,導致車企背上很大的負擔包袱。車企經濟效益好了,是政府官員領導的好,虧了就是企業管理有問題,這種“中國式”的政府插手企業內部事務的事情,嚴重干擾了企業正常的發展規律,非常不利于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快速調整發展方向,筆者希望政府還是做好為民服務的本分工作,插手企業內部管理的事情以后越少越好。比如早在2010年5月12日,時任景德鎮市市委書記的許愛民與中國長安董事長徐留平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國長安將在景德鎮市洪源鎮新建占地面積達1.5萬畝的汽車工業基地,初步規劃基地年產整車50萬輛,發動機30萬臺。但后來長安集團的戰略發生調整,放棄了啟動該基地。此事發生后,景德鎮政府就非常不滿意,現在昌河鬧獨,景德鎮政府部門不僅在旁邊打氣助陣,甚至跑到北京為昌河“說情”,導致長安更加無法管理昌河汽車。
不管昌河鬧獨是對是錯,政府的做法就顯然非常不妥。再比如這次長安兼并昌河沒收到預期效果,國資委相關官員也應該問責。我們都知道,車企的兼并重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雙方坦誠相見,更需要企業管理層的精心部署,這豈能依靠劃撥的方式去兼并呢?這種類似長安與昌河的中國式劃撥兼并以后還是不要再出現了。
還應注意的是,現在國內車市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自主汽車的發展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車型越精越好,利潤越高越好。一個虛弱的大胖子是沒有戰斗力的,前段時間長城汽車被外媒評為利潤最高的企業,它的市值遠遠超越了那些所謂的國企,精明強干才是國產車要走好的發展方向。因此筆者建議,以后車企之間的兼并重組,一定要按照自身的發展需要去做,不要被那些只為追求好看政績的官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