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重重 集瑞路線“優”與“憂”并存
第一商用車網 采編部
自從北京車展高調亮相后,集瑞聯合卡車這個名字就一直活躍在各個媒體之上。廣泛的宣傳如同強者的光環一般圍繞著聯合卡車這個品牌。
然而,國內的一些主流重卡企業對此似乎表現得很淡然。“以近年集瑞卡車的發展規模來講,對目前主流的重卡企業,應該不會將其列為主要的競爭對手。”一家國內主流重卡企業人士表示。
就連同在安徽的某家重卡企業也表示,短期內不會將集瑞作為競爭對手:“從其目前的規模、產品成熟度等方面來看,我們是不會將其列為競爭對手的。”
將國際一線重卡企業作為對標品牌的集瑞,卻沒被列入國內主流重卡車企的“對手名單”。那么,所謂“集瑞路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Next$
獨特技術路線 優與憂并存
作為重卡行業的新進入者,集瑞聯合卡車并未如其他新進入者一般,采用成熟的技術路線和配套體系,以更快打入市場,而是走上了一條獨特的技術道路——“玉柴發動機+法士特變速箱+富華車橋+中意設計駕駛室”。如此悖于主流技術路線,集瑞路線是優還是不優呢?
“從自主創新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好的,不過如果從市場的角度看,風險很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杜芳慈表示,“制造重卡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把所有好的東西拿來就可以造出好的重卡。相比斯太爾技術30年的積累,集瑞新技術路線的積累不夠,未來市場前景需要認真對待。”
的確,就新事物而言,歷史的沉淀是其較成熟事物的一大弱點。目前,斯太爾技術占據中國市場多年,成熟度很高,配套體系健全,即使是一部分新生的重卡企業,也采用了斯太爾的底盤設計和平臺技術。
“從目前卡車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各家產品都在升級,就拿陜汽來說,斯太爾的產品正在減少,陜汽德龍采用的就是曼MAN的平臺。”陜汽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說道,“像集瑞這種戰略模式,應該說符合現在的發展趨勢。斯太爾技術在中國發展已經很多年了,頂峰時期已經過去了。”
另外,一家重卡企業人員認為,集瑞的全新技術平臺,應該只是一種營銷用語。“全新的平臺是不可能的。首先,它采用的法士特變速箱,就沒有離開斯太爾平臺;其次,雖說采用玉柴發動機,但玉柴的技術也是引進國外的技術。所以說,所謂的新技術平臺,并沒有完全脫離斯太爾,應該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融入了多種技術。”
$page$
合作模式顯優勢
雖然集瑞的技術路線存在頗多爭議,但是其合作模式仍然贏得了不少業內專家的肯定。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譚秀卿對其評價就很高:“這個模式很好,是多方優勢資源的合作,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
可以看到,在集瑞這個大家庭中,囊括了奇瑞、中集、玉柴、法士特、富華等多家企業。中集,國內最大的專用車改裝廠,擁有強大的改裝渠道;玉柴,在客車發動機市場有很高的份額,近年來一直在圍繞重卡市場“做文章”;法士特,雖然目前在重卡變速器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但是面臨整車廠開始自產變速器的局面,也要有所準備;奇瑞,在轎車領域已發展不錯,要繼續擴大規模,勢必在商用車領域做大做強。
“這幾家企業的互補性較強。這對集瑞的起點非常有利,把整車的核心零部件都利用了起來,可以在占用資源最少的情況下,將優勢發揮到最大。”譚秀卿評價道。
另外,從戰略角度來看,集瑞把目標放在了未來,而非現在。“從集瑞產品的開發上可以看出,其在戰略上是很有研究的。從配備歐四發動機,可以看出集瑞并非要在短期內達到一個多么大的市場規模,而是把眼光放在了中長期。”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
$Next$
未來市場挑戰重重
不過,模式雖好,并不代表未來發展之路就是一片坦途。對于集瑞聯合卡車的未來之路,依舊是挑戰重重。
對于聯合卡車未來的市場前景,杜芳慈表示“既贊揚又擔心”。“一般剛上市的品牌,開始都不會很好,要看市場的反映。”
從市場角度來看,目前的重卡市場,已經不像本世紀初那樣,屬于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只要造出來,就不怕賣不出去。未來重卡的競爭度會越來越高,新企業達到一個量的規模,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這對一個走不同技術路線的新產品而言,更是挑戰中的挑戰。
“所以建議其選擇條件較好的市場,先行投放,不要全國遍地四處投放,要有針對性。因為產品剛剛上市,前期銷量不會太高,如果全國各地都鋪開的話,無法顧及。”杜芳慈建議說道。
另外,從銷售網絡上,因為背靠中集這個強大的專用車集團,有人認為這是集瑞聯合卡車的一大優勢,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中集銷售網絡確實很發達,但是屬于經銷渠道的特殊群體,與主要的重卡經銷商存在一定矛盾性。所以雖然中集的銷售網絡遍布各地,看上去似乎會給聯合卡車未來的銷售帶來看很大便利,但是從實際上來說,未必。”
$Next$
對于聯合卡車未來能否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譚秀卿認為:“能否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能否提供較類似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這是考驗他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