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廣汽能否實現客車新目標
《商用汽車世界網》記者 順和
“5年后10億元;行業排名躍升一線企業行列。”
這是9月16日成立的廣汽集團客車有限公司為自己樹立的兩大愿景與目標。
那么,這兩條能否實現呢?《商用汽車世界》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能否實現10億元
記者了解到,新掛牌的廣汽客車主要由原羊城中巴、駿威客車和廣州五十鈴三大板塊重組而成。“廣汽客車的成立,是廣汽集團對旗下客車業務三次整合的結晶。”原駿威客車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首先是在去年把羊城汽車的中巴業務全部并入廣州駿威客車有限公司,然后在今年年初結束與日本五十鈴的合作關系,把廣州五十鈴的售后業務留給更名后的粵隆客車;最后是把廣州五十鈴的整車資產、廣州駿威客車合并成立廣汽集團客車有限公司。
按照廣汽集團的構想,廣汽客車產品將統一為“廣汽”牌,原有的羊城、駿威和五十鈴三個品牌不復存在。此后,廣汽客車將在大廣汽戰略的指導下,為集團整體上市、培育廣汽自主品牌“添磚加瓦”。
現在的問題是,整合后的廣汽新的客車板塊能否在5年后達到10億元呢?
據了解,廣汽集團客車業務去年的總產值還不到3億元,今年的預定目標是3億元產值。即使今年順利完成,廣汽客車要想在5年后達到10億元的年產值,必須以每年近30%的平均速度增長。然而,在業內人士普遍對客車行業今后幾年增速并不樂觀的外部環境下,廣汽客車能否達到30%的增速呢?
能否達到30%的增速
“實際上沒有那么想像的那么簡單。廣汽集團近年來圍繞整體上市和打造商用車板塊,確實費盡心思。目前來看,其商用車板塊已經初具雛形,卡車業務和高檔客車業務交給新成立的廣汽日野合資公司,中低檔客車自主品牌則由廣汽客車來打造。但是,考慮到廣汽集團多種業務發展的不均衡性,客車板塊今后可能難以獲得較多資金投入。”一位競爭對手如此評價說,“這也是很多大型國有汽車集團客車業務容易被邊緣化的普遍性問題。而30%的年均增長是一定需要資金投入,而不僅僅是整合就可以完成的。”
從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上汽集團的發展軌跡來看,客車雖然都是這“三大”較早擁有的整車業務,但始終未能發展起來,究其原因,客車產量太小,用戶個性化需求太強,難以規模化生產等也是主要因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車資深專家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綜合性汽車企業集團發展客車整車業務比較困難,“一方面,國內客車每年總量也就十幾萬輛,跟卡車上百萬輛的盤子相比差得很遠,跟乘用車更沒法比。這導致汽車集團對客車業務投入偏少,也不太重視。另一方面,客車營銷以直銷為主,用戶個性化需求非常強,這就要求企業體制很靈活,對市場變化反應快;而國有汽車企業集團規模化生產特征明顯,發展客車底盤相對容易,但難以適應客車整車生產模式和營銷模式。”這其實也是廣汽客車以前碰到以及今后會繼續碰到的“瓶頸”。
在采訪中,一家客車企業的市場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資金,人才也很重要:“廣汽客車板塊以前是區域性的業務,市場主要集中在廣東以及海外幾個地區,影響力有限。此次重組后,如果要繼續提升品牌美譽度和產銷量,除了持續的資金投入和集團大力支持外,還有必要引入有客車企業豐富運營經驗的人才,并對廣汽客車公司經營體制進行適應性改革。在這方面,一汽和東風已經邁出了對旗下客車公司改革的步伐,可供廣汽借鑒和參考。”
如此看起來,要達到30%,廣汽就必須有真金白銀的投入,而不能是整合到一起就行。
能否躋身一線企業行列
如果前半句“10億元”不成立,那么后半句“進入一線企業行列”就要落空。假設前半句成立的話,那么,后半句能夠成立嗎?
“5年后10億元的年產值,恐怕到不了一線企業的位置。” 上述專家不客氣地指出,“目前客車行業內公認的一線企業就是一通三龍,這四家企業中的每一家在2007年的銷售收入都超過了40億元。即使是少林、中通、安凱、黃海這樣的二線企業,目前的年產值也超過了10億元。而且,宇通、蘇州金龍和金旅這樣的一線企業,每家光去年的客車出口額就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10億元躋身行業一線”很有可能是廣汽高層幾年前制定的目標,但近幾年來隨著客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一線企業和二線企業的門檻已經大大提高。“如果客車行業5年內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長,那么5年后的10億元按照15%的凈現值折算,只相當于現在的4.97億元。而4.97億元在2007年只算得上三線客車企業的銷售收入。”
如此看來,即使廣汽在完成今年任務,并且今后5年每年都以30%速度增長的情況下,也無法躋身客車一線企業了。
本站獨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