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安:堅持自主發展是華菱的根
在我國重卡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中國重汽等生產歷史較長的企業外,改革開放后,又涌現出一批后起之秀。得益于我國重型卡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新興重卡企業通過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條雖艱難卻光榮的自主發展之路,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華菱)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在中國汽車報社日前舉辦的“中國汽車報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大會”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華菱副總經理兼高級工程師王延安。作為這家企業元老級人物,王延安對華菱自主創新之路有一番意味深長的理解。
受益于斯太爾重卡平臺
“改革開放后成立的商用車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受益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尤其是最近10年的快速發展,實現了自我提升。華菱也不例外。”王延安告訴記者。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載貨車“缺重少輕”。1983年,國家為解決“缺重少輕”的問題,成立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企業聯營公司,全面引進奧地利斯太爾公司91系列重型載貨汽車技術。“伴隨技術的引進,斯太爾發動機、富勒變速器、斯太爾車橋和傳動軸等一系列關鍵總成紛紛進入我國。這意味著,我國重型載貨汽車產品技術進入了快速提升的新階段。”王延安說,“正是因為國內有了這樣豐富的零部件資源,為后來涌現的重型商用車企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平臺,并為以后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在王延安看來,前幾年重型載貨車市場“熱得發燙”,與我國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有十分重要的關系。不僅整車企業得以快速發展,與之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受益匪淺,國內涌現了一批以發動機、變速器、重型車橋、傳動軸等總成為主打產品的自主零部件企業。“由于國內重卡需求十分旺盛,供給相對不足,為華菱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王延安說。
自主發展與對外合作不矛盾
王延安告訴記者,當看到我國乘用車“市場換技術”的初衷落空,給了外方流油的市場,換來的卻是國外早已被淘汰的技術,而中方企業卻沒有獲得并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時,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董事長劉漢如便在企業成立之初作出決定:堅持自主發展不動搖。
“或許有人會說,華菱不是一樣‘師承日本技術’嗎?但我認為,堅持自主發展不排斥與國外公司合作。我們希望和國外企業合資或合作時,通過控股,把知識產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總是走引進——消化——再引進——再消化這樣的老路。”王延安的話意味深長。
回想起華菱初創時的起步階段,王延安表示,當初很多重卡企業連駕駛室和大梁都要引進,而華菱在開始規劃企業時,駕駛室、大梁都完全是自主開發。2006年后,華菱啟動車橋項目,2007年,華菱產品基本上配裝了自主開發的重型車橋。看到車橋項目獲得成功,經過調研和論證,華菱2008年啟動了發動機、變速器自主研發項目。目前,年產5萬輛重卡發動機,且能達到國Ⅳ排放標準,具備升級國Ⅴ及更高排放標準的生產線已全部建成。截至今年上半年,華菱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漢馬動力”已小批量投放市場,預計全年將有2000臺的裝車規模。“企業強大了,國家才能強大。”王延安表示,華菱從2004年投產,到2007年已達到超過1.2萬臺的產銷規模,今年上半年更是逆市而上,實現了約1.5萬輛重卡的產銷,高于去年全年的產銷量。
看清差距堅定信心
“我國載貨車產業近10年的發展,產銷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必須清楚看到,我們和國外知名品牌如奔馳、沃爾沃、曼以及斯堪尼亞等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王延安表示,“差距主要體現在發動機、變速器和車橋噪聲控制,以及汽車電子等方面。但我相信,這個差距必定會越來越小。”王延安有自己的理由。“以前,我們和國外公司的合作主要是引進,談不上消化。這些年隨著國內裝備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雖說和國外技術水平還有差距,但基本上做到了對引進的大部分技術進行消化。再經過幾年時間,我們和國外制造商的差距會更小。”
同時,他也表示,縮小差距離不開政策的鼓勵。重型商用車是一個深受國家政策影響的產業。在他看來,歐美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久,商用車企業擁有大量先進技術,處于優勢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強大競爭對手,自主品牌企業與之硬碰硬,非理性之舉。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向歐美國家政府那樣,對堅持自主發展、自主品牌企業給予更多引導和保護。否則,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鱷”競爭,僅靠低成本優勢去跟人家拼搏,這肯定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