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中通40年積淀到收獲的時候了
在專業生產客車40年的歷史時刻,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個在外界看來相當具有挑戰性的計劃:到“十二五”末,實現產值、市值雙超百億元的戰略目標。
對于目前市值和產值都只有20億元左右的中通客車來說,實現“雙百億”目標,意味著未來5年內要讓這兩個指標全部翻兩番多,挑戰之大不難想象。然而,談起這一點,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海平卻一臉平靜。“我們有40年專業設計、制造客車的積淀,現在到了該出成果的時候了。”想象中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從他嘴里說出來就像拉家常,一如他領導的這家企業,在大多數時候低調而沉默,卻不時給業界帶來驚喜。
$Next$
■ 全力以赴,打好這場大仗、硬仗
和李海平的表情、語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月6日,在中通專業生產客車40周年慶典儀式上群情激昂的場景。紅旗招展、歌聲嘹亮,讓人聯想起一場大仗前必不可少的動員和誓師。在集體宣誓時,主席臺上的李海平也莊嚴地舉起了拳頭。
“這是一次誓師大會,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打贏這場大仗、硬仗。”李海平對記者說,語氣依然平靜,但誓師大會、大仗硬仗等說法,顯示出“雙百億”目標在他心中的分量以及對中通客車的意義。
已有近30年廠齡的李海平,見證和參與了中通客車發展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包括建廠后遭遇的第一次產品積壓、與亞星客車前身揚州客車廠并稱“南揚北聊”、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引進荷蘭BOVA豪華客車技術、重組新疆客車廠、開發出我國首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純電動客車等。這些經歷,讓他能夠敏銳地從如今平均年齡30歲、平均工齡不到10年的員工身上,發現中通客車40年來積淀的精神財富。
“中通是一個心中有夢的企業,我們始終堅信自己能做好。”李海平告訴記者,中通客車的前身靠生產算盤珠、犁頭起家,底子相當薄,但從沒有放棄過努力。上世紀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使很多企業的生產無法正常進行,他們卻想方設法爭取到生產客車機會,并在1971年7月生產出第一輛客車。
40年來,中通客車創造過人均效益居全國交通行業首位、客車產量居行業第二位的輝煌,也經歷過被競爭對手超越的無奈。在新能源客車特別是電動客車開發中走在行業前列,但至今還沒有確立明顯優勢地位。“我們不甘心就這樣下去,希望企業發展得更好、更快。”李海平平靜而堅定地表示。
把“發展得更好、更快”落實到具體目標上就是“雙百億”。在李海平看來,中通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根本保障就是40年來逐漸形成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一是誠信,做有道德底線的企業;二是專業,用專業的思維、思路造客車。
$page$
■ 要成為有特色、有特點的客車企業
“雙百億”目標對中通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不妨看一些相關數據。
先看市值:在我國大中型客車行業多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市值超過百億元的只有宇通客車一家,其他公司的市值大多在二三十億元。
再看產值:按照每輛客車均價30萬元計算,要實現100億元產值,客車年產量要達到3.3萬輛。2010年年報顯示,中通客車生產客車8741輛、銷售客車8907輛,實現銷售收入20.08億元,每輛客車的均價是22.54萬元。
顯然,要實現“雙百億”目標,中通客車既要加快發展速度,更要盡快完成結構調整。在宇通、金龍等強勢企業包圍中,要做到其中的一點都不容易。但是,記者在李海平臉上既沒有看到壓力,也沒有看到緊張,表情依然那么平靜。“中通永遠和自己比,我們不做全能冠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幾個第一。”他說。
新能源客車無疑是中通客車的特色之一。作為惟一承擔三項國家“863”課題的客車企業,截至目前,中通新能源客車已獲得17項專利,有11款產品進入國家汽車產品公告和補貼目錄,不僅批量銷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濟南等城市,還出口到臺灣地區和新加坡。截至2011年3月底,中通新能源客車已累計行駛1300多萬公里。
今年4月16日,中通客車3萬輛新能源及節能客車基地在山東聊城奠基,標志著這家擁有40年專業制造客車歷史的企業站上了新起點。“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做到第一是我們的目標。”李海平告訴記者,中通新能源客車的實際運營效果令人滿意,節能降耗水平和可靠性都得到用戶肯定。去年,他們僅在山東省就銷售新能源客車200輛,今年有望大幅增加。此外,他們還擁有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技術儲備。
在李海平的謀劃中,海外市場是中通改變“一通三龍”主導格局的另一個突破口。他心目中的標桿不是身邊的競爭對手,而是遠在巴西的馬可波羅公司。這家企業每年2萬多輛的客車銷量中有7000輛出口,并在俄羅斯、南非、墨西哥等地完成了生產布局。
讓李海平高興的是,今年上半年,中通大型客車銷量同比增長40%,海外市場銷量同比增長50%,均領先同行業。
■ 和未來事業比 最缺的永遠是人才
從1994年至今,李海平先后擔任中通客車總經濟師、副總經理、總經理和董事長。在他領導下,中通客車完成了歐洲豪華客車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成立了輕型客車公司,重組了新疆客車廠,建立起國內客車行業首個國家級試驗室。他很清楚,人才隊伍的培養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未來的事業相比,和企業的發展目標相比,我們缺的永遠是人,特別是具有較高素質的人。”他對記者說。
為了不斷提高全員素質,李海平和他的團隊從普通工人抓起,動了不少腦筋。引進BOVA客車技術后,他們先后派出120名一線工人赴荷蘭學習,其中20人學習時間達到半年。現在,這批人都成了企業主力。2006年,他們又建起我國客車行業第一所企業職工大學——中通教育學院。目前,中通教育學院仍在為企業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今年5月12日,“山東省技師工作站”在聊城揭牌,中通客車成為國內客車行業首家擁有省級技師工作站的企業。更讓李海平感到自豪的是,山東省現有6個省級工人技師,3個在中通。
去過聊城的人都知道,這里即不通航班,也沒有始發火車,走高速公路到聊城還必須經過濟南。在這種不利條件下,中通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素質人才,保證 “雙百億”目標的實現呢?李海平的答案是:一靠文化,二靠制度。
“聊城是一座文化古城,在古老中華文明熏陶下形成的企業文化是中通的軟實力。”李海平告訴記者,聊城這座運河古城培育了很多仁人志士,包括當代著名大師級學者傅斯年、季羨林。“在中通,這種文化傳統已經滲透到員工與客戶、供應商及同事交往的各種細節中,有人總結為‘車道、人道、厚道’。”他說。
在制度建設上,李海平非常強調沉淀。“管理也需要沉淀。”他說,“只有經過沉淀的制度,才不會僅僅掛在墻上、寫在紙上。”
53歲的李海平把青春留在了運河畔的聊城,把全部才學都獻給了中通客車的發展,如今又帶領企業踏上了“第二次創業”的征程。“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機遇碰不到幾次。對于企業而言,也不會太多。”他非常肯定地說,“中通能為中國客車行業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