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閻良:校車問題并不難解決
每臺校車除司機外還有一名陪護老師負責清點人數,進入校園后還要向值班老師報告和日本的哆啦A夢、hellokitty、咸蛋超人卡通造型的校車以及美國的變形金剛“大黃蜂”校車一樣,2009年開始,西安市閻良區4850名鄉村小學生和幼兒也有了校車。
隨著撤點并校,鄉村小學的教育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學生上學的路也越來越遠。為此,西安市閻良區創出一條由政府出資購買校車,教育部門負責管理的校車運行模式,并成為全國開展中小學校車運營試點6個地區之一。
與其他地方的編制不一樣,西安市閻良區教育局多了一個“超編”辦公室,對外稱為“校車辦”。
這間不大的辦公室里沒有豪華的擺設。兩名從其他部門借調過來的工作人員均屬兼職,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網,盯著電腦顯示屏,時刻監視每臺校車的運行情況,包括是否超載、超速以及目前在哪兒等。
2011年10月17日,校車辦主任李紅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臺校車上都裝有GPS定位系統和攝像頭,“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專門為娃上學召開常委會
2008年前,閻良區有43所鄉村小學,但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以及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等因素,學生數量逐年遞減,一些偏遠教學點甚至老師比學生還多。這一年經過布局調整,該區小學數量由43所減少到13所,政府投入資金建設了新校園。
新校園建好了,但問題也出現了。居住遠的學生有十幾里路程,一些學生上學要走鄉村小道,還要過鐵路道口,再經過車輛川流不息的107省道。遇到汛期河水暴漲,更是讓家長們提心吊膽。為了娃上學,家長大清早就要起床,每天三次接送,冬天更是艱辛。
一些個體戶購買面包車接送孩子掙錢,7座的車廂能擠下十幾個孩子,教育部門擔心,家長們更是操心。
2009年,閻良區政府專門為孩子上學召開常委會,主題就是如何確保孩子上學的安全。各項議案擺在常委們的面前,最后統一意見:由政府出資購買校車,區教育局管理運營,公安、交通、財政、物價、工商、安檢等積極配合。
當年9月21日起,閻良區在全省率先實施校車接送服務試點,該區關山鎮、武屯鎮、北屯街道辦和新興街道辦所轄的6所小學納入試點。凡在這6所學校讀書、且居住地距學校路程超過2.5公里的小學生,都由專用校車在周一至周五統一接送。
首批投入50萬元,并從西安市爭取到120萬元專項資金,分期付款購買了12輛校車。
運行兩年后,已累計投入430萬元購買22臺校車。如今校車共31輛,包括納入統一管理的8輛幼兒園校車,覆蓋了全區80多個自然村。
司機“老師”的榮譽感
表面上看,這些校車與普通大巴車區別不大,車體參照國際標準,統一為黃色,周圍一圈鑲嵌有熒光粉反光板,最醒目的是校車兩個大字,百米之外就能清晰地看到。
車內做了一些調整,座位間隔比正常車距要小,主要是考慮到遇到緊急剎車,容易發生前后碰撞,還有孩子本身占有空間?。幻總€座位上都配有安全帶,車內安裝有GPS定位系統和攝像頭,以及滅火器等。
駕駛員的后座邊上還有兩個木棒,陪護老師說,這是一旦遇到危險時,用來與壞人搏斗的。車廂里的喇叭一路播放著古詩和少兒歌曲,孩子們搖頭晃腦跟著喊,很是熱鬧。
要想當校車駕駛員可不容易,司機必須具備A1駕駛執照,有些原來是開大客、大罐車的。駕齡在10年以上,3年內沒有違章記錄。每月還要參加一次由交警組織的安全例會,學校每周要進行一次。
$page$
按照規定,校車專門接送學生所用,其他時間一律停放在小學內;行車時司機不得抽煙、聊天,不得允許閑雜人員上車;校車行駛速度不得高于每小時50公里,不許超車、必須主動避讓,遇到壞人要挺身而出等。
每個駕駛員都要與校車辦、學校簽訂責任書。一般天不亮接第一批學生,天黑透才送完最后一批學生。
駕駛員屈振華說,他們司機一般也被學生們稱呼為“老師”,這讓他們馬上覺得自己身份一下子高了,也和路上的其他司機不一樣了,“娃叫你一聲老師,你能不為娃著想,還能胡開車?”
一個月四十多元,花得值
按照閻良區的規定,只有距離學校2.5公里以外的學生,才可以申請乘坐校車,每人每天兩元錢。31輛專用校車,按照每80~100名學生配備1輛校車的標準配置。
早上接、下午送,每輛校車每天需接送6趟(次),每趟(次)時間約為15分鐘。
閻良區新興街辦官路村的谷思成2011年63歲,兒子和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孫女和孫子平時由老兩口照顧。孫女2011年12歲,上小學6年級。過去在村里的小學上學,距離家里不足百米,撤校并點后,孫女被分配到5公里外的新興中心小學,當時還沒有校車接送,老兩口每天天不亮就要給孩子準備早點,再騎著電動車送孩子去學校。“我們村口就是鐵路道口,遇到火車來時,生怕孩子出事故,每天三次接送,搞得我們整天圍著孫女轉,地里的莊稼活都經營不好?!崩先苏f。
閻良區的農戶主要是種植蔬菜,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要到地里摘菜,再運到城里賣,根本沒時間接送孩子上學。
32歲的唐秀英兒子2011年上三年級,她說,如今有了校車接送,家長們方便多了,甚至連早點都不需要準備,學校里有蛋奶工程。中午在學校食堂吃,只是下午放學回來在家吃飯。
這樣一來,她和丈夫每天都可以進城打工。唐秀英在超市做銷售員,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校車每天一個來回只花兩元錢,一個月40多元。除去雙休日、節假日一年下來也就300多元。她說:“這個錢花得值?!?/FONT>
校車問題并不難解決
閻良的校車運營管理模式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肯定,并成為全國校車試點6個地區之一。與其他五座城市不同的是,閻良區實行的是教育部門牽頭,全面負責運營管理,這在全國也是首家。
閻良區教育局紀檢委書記馮紀元主要負責校車管理工作。
馮紀元說,“如果由企業來做,企業首先會考慮自身盈利。”能否實行統一管理,做到專車專用,配備最好的駕駛員等都值得懷疑。從目前情況來看,教育局牽頭來做這件事有它的便利性,也是職責所在。
除了成本考慮外,還有親情,“小學娃畢竟太小,過早地長時間離家(住校)會與父母情感疏離,不利于成長?!?/FONT>
閻良區的地理環境也為校車方案提供了有利條件。該區最遠的村子距學校只有5公里,“且都是平原地勢,村民住得集中,每個村也都通了油路,校車能開進去。”
目前,閻良區有4000多孩子享受到了校車服務,每人每天2元錢,一年下來能收一百五六十萬元,31個司機每月1800元,收支基本平衡,基本可以包住31輛校車的維修、燃料、人員工資等運行費用。
馮紀元說,目前國內的校車運行還是和國外的校車存在差距。比如國外有些地方將校車立法,各級政府都要給校車開綠燈。現在閻良購置的車輛還未完全達到校車的標準,如安全門的增設,自動系統配套等。而目前我國雖然出臺了校車標準,生產廠家也設計出專用校車,但價格相對較高,對于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困難。
人們注意到,財政收入在全國并不突出的閻良區,僅僅花了430萬便解決了全區數千名小學生的上學交通工具問題,而其他地方的家長孩子還在為上學發愁,甚至接送孩子的個體校車出事仍不斷見諸報端。
由此看來,校車問題似乎并不難解決,最重要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和怎樣去承擔社會對孩子安全責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