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自主創新 中國重汽開始進入由大變強新階段
11月29日,改革開放30周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暨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在濟南召開。會議圍繞“改革開放30周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深入研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焉榮竹,山東省委常委、山東省委宣傳部部長李群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馬純濟在開幕式上作“堅持改革開放,實踐自主創新,實現中國重卡由大變強”的主題發言。
馬純濟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重型汽車行業而言,其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改革開放之前的二十年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改革開放三十年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轉變;下一步發展任務是實現由大變強的目標。中國重汽集團發展之路,可以說是中國重型汽車行業發展的縮影。在重型汽車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兩個階段中,均創造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60年,中國重汽生產了我國第一輛黃河牌JN150型8噸載重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1983年全線引進了斯太爾重卡技術,改寫了我國汽車工業“缺重”的歷史。但此后幾年,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企業走了一條曲折前進的道路。2001年,改革重組后的中國重汽成立。新的領導班子以振興民族重卡產業為己任,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在調整產品結構、強化自主創新、深化內部改革上下功夫,企業競爭能力不斷提高。重型汽車年產銷量從2000年的3800輛增長到2007年的突破10萬輛,市場占有率從2000年的不到4%增長到2007年的21%。位居全國重卡行業之首,就產銷規模來講,進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特別是2007年11月28日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首期融資99.5億港元,成為當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制造業最大紅籌股。使企業資產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內部管理和內控能力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初步搭建起了企業的國際化平臺,推進了國際化的進程。今年截至10月底,累計產銷重型汽車已超過10萬輛,提前兩個月達到去年全年生產經營目標,企業正在向更高更強的目標邁進。應該說,中國重汽改革發展之路,是我國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是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勝利,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豐碩成果,是國有大型企業改革創新的積極探索,是我國國有企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范例。
馬純濟指出,我國的重卡產業經過了近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的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但目前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一是產品技術檔次低、產品附加值低;二是產品質量水平和制造工藝水平低;三是出口多為發展中國家,產品多屬于中低端產品;四是全國重卡企業分散,無序競爭,法規不健全,與國際重卡先進企業抗衡能力不足,目前,行業仍面臨重組、洗牌的可能性;五是行業人才隊伍結構等都有一定差距。就我們自身工作來講,也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實現我國重卡產業由大變強的發展目標,其難度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任務還要艱巨。
談到中國重汽今后的發展思路時,馬純濟說,一是做強做大主業,確立國內重卡行業遙遙領先地位;二是產品向上向下延伸,進一步拓寬產品空間;三是在保持重卡優勢的基礎上,力爭在與重卡主業相關業務上實現新的突破;四是決不放棄對條件好、效益高的其他產業的研究和探索,科學介入。再經過3-5年的努力,實現產品和技術基本與國際接軌,市場運作基本與國際接軌,企業運行機制和管理水平基本與國際接軌的目標。不斷地否定昨天,科學地安排今天,勇敢地創造明天,中國重汽決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為實現我國重卡產業由大變強、振興民族汽車工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