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徐工接盤春蘭汽車是“肥肉”或“燙手山芋”
9月23日,徐州工程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科技)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最終通過了關于購買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蘭汽車)60%股權的議案。此次交易的最終價格為1.7億元,與7月初宣布的2.7億元收購價格相差1億元。
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收購有政府撮合背景。
在公告中,徐工科技公司稱收購春蘭汽車后,可以此為平臺拓寬產品線,進入重型汽車領域。收購的另一原因是擁有重型汽車有利于促進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同時,可對其工程機械產品的整體水平提升帶來積極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春蘭汽車資產總額約2.9億元,凈資產約1.6億元,負債總額1.33億元。去年,春蘭汽車虧損5513.63萬元,今年上半年再度虧損約2324萬元。春蘭汽車今年前7個月銷量僅為353輛。連年虧損的春蘭汽車能否成為徐工科技進軍重卡領域的良好平臺?在強手如林的重卡市場,在宏觀經濟調控緊縮的形勢下,介入這一領域的徐工科技能否成功突圍?記者采訪了3位業內人士,請他們對徐工科技接盤春蘭汽車的前景進行分析。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進入重卡仍有機會
山東省汽車工業集團副總裁 譚秀卿
此時此刻進入重卡市場對徐工來說是否是一個好的時機,要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考慮。外因就是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非常廣,中國經濟勢必會受到影響。目前整個重卡市場都在下滑。從外部環境來看,徐工科技此時進入重卡領域沒有遇到有利時機。內因是徐工科技自身的努力。徐工科技想進入重卡領域,條件好當然好,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它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把工作做細,將來市場轉好時,可以趕上下一波的高潮。
企業要想在重卡領域站穩腳跟,需要產品、市場、研發、網絡、質量控制等多方面支撐。徐工科技在網絡方面是有優勢的。徐工集團本身有改裝車的業務,一些重卡產品與工程機械產品有關,徐工科技進入重卡領域后可以利用現有的銷售渠道。另外,作為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徐工科技的上裝能力很強,再加上徐工集團的一些零部件資源,憑借春蘭汽車進入重卡領域的徐工科技與很多從零開始的新進入者相比,基礎還是不錯的,關鍵是怎么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完善。這一點,華菱的經驗值得借鑒。
不利因素眾多 前景難被看好
陜汽鄭州大區經理 趙承軍
徐工科技現在進入重卡領域的前景并不被看好。
可以預見,重卡市場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重卡市場的發展與整個經濟大環境有很大關系,今年中國整體經濟環境不是很好,國內、國際的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宏觀經濟進入調整階段,整個行業也會有相應的調整。
今年出口市場受到很大的抑制,出口物流受到很大的打擊,對重卡行業的影響也比較大。資源類的運輸市場受到不利因素影響之后,貨運價格就會受到很大的波及,目前一些載貨車企業處于停產狀態。預計這一領域從現在到2010年都將是調整期,至少可以肯定不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徐工科技在這個時候進入重卡行業,時機并不好。
目前,整個重卡市場的競爭格局決定了新進入者面臨著很大的產業壁壘。國內的重卡巨頭已經形成規模效應,達到一定規模后,產品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企業才有話語權。春蘭汽車的規模非常小,而且產品沒有特點。
國內重卡有兩大平臺,一個是解放、東風這樣的中重卡平臺,另一個是斯太爾平臺。春蘭重卡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點。而且,現在重卡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競爭,更是產業鏈的競爭。春蘭汽車沒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徐工科技的資源也無法完善這個產業鏈,短期內在重卡市場形成競爭力非常困難。
徐工科技為什么要在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進入重卡領域?也許它更看中的是完成自己的產業布局,要實現集團化運作,需要重卡這塊業務。進入重卡市場,不代表徐工科技要把重卡作為主營業務,徐工科技可能更看重自卸車市場。因為工程機械和自卸車實際上是有關聯的,可以共用一個渠道。但是在整個重卡領域,自卸車僅占1/3的市場。
沒有好產品 難進重卡市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
徐工科技收購春蘭汽車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其中可能有當地政府的作用。徐工科技現在并沒有作好充分準備,整合資源將新注入的這塊資產盤活。
春蘭汽車是在一條老的東風中卡生產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想進入重卡市場的徐工科技來說,收購春蘭汽車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但想在重卡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面臨艱巨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還是產品。
春蘭進入重卡市場時,整體競爭還不是這么激烈,但是經過幾年的發展,產品已經經歷了一輪更新換代。企業都具備了較好的總成基礎、技術平臺和研發實力。而春蘭汽車的技術平臺相差較遠。
徐工科技現在在中重卡產品領域并無優勢。如果僅定位于一些小的細分市場,如專用車和一些工程機械用車特殊細分市場,由于規模不夠大,成本控制難度較大。以徐工現有的資源,在春蘭汽車的基礎上推出較有競爭力的產品難度很大。
工程機械的一些非公路用車與中、重卡產品有一定關聯性,徐工科技可以借助春蘭汽車的中、重卡產品平臺,但是把兩者結合好不容易。徐工科技的優勢在上裝領域,現在要進入底盤領域,做得好的話肯定是雙向促進,做得不好就會影響到最終產品的競爭力。現在,徐工在工程機械領域有不錯的競爭力,但是想把春蘭汽車的資產盤活很難。
家電企業涉足汽車需有獨特優勢
眾多家電企業選擇造車,是迫于家電業利潤日趨低薄的事實。他們紛紛設法突圍,選擇多元化的發展策略,進入原以為利潤較高的汽車行業。但是不少企業不僅發展未果,反而全線潰敗,大傷元氣。
春蘭退出汽車行業引起人們對企業多元化的思考。眾所周知,企業多元化是企業回避行業風險的一個選擇,但是最好是新產業與第一產業有互補性、合成性。一般的企業也都是在傳統產業里選互補的產業做第二主業。
汽車行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成熟的國外汽車巨頭的悉數進駐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的日漸理性,產業生存的起點越來越高,外行想在汽車領域走遠必須付出更大努力。
家電企業涉足汽車行業,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最近受到美國股神巴菲特青睞的比亞迪汽車。比亞迪的成功有特定的條件,比亞迪原來的主業是電池,因為汽車產業正好在向新能源方向發展,比亞迪才有了更優越的機會。而包括春蘭在內的一些家電企業造汽車,初衷是看好中國的巨大內需市場,希望借助類似家電行業的廣鋪渠道、大力度營銷等經驗,在短期內形成規模,獲得生存空間。這樣的模式在中國汽車市場逐漸成熟后,已被證明是不能成功的。
如果業外企業把汽車行業作為多元化的選擇,無論在技術研發水平、產品制造工藝、質量保證體系還是營銷服務網絡方面,都要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在中國汽車產業日趨成熟后,新涉足汽車行業的企業還要盡快形成自身的獨特競爭優勢。
春蘭退出汽車行業背后
曾被喻為家電行業“造車先行者”和“造車典范”的春蘭,在經歷了11年跌宕起伏的造車歷程后,最終還是以退出告終。今年9月,徐工科技以1.7億元收購春蘭汽車60%的股權,并表示將來不再使用“春蘭”品牌,這標志著春蘭正式退出汽車業。
曾經的“先行者”和“典范”
春蘭造車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春蘭集團曾是我國空調行業的一面旗幟。1994年,春蘭工業總產值達52億元,利稅6億元。同一年春蘭集團開始多元化發展,涉足動力機械、摩托車、汽車、新能源等諸多領域。
1997年11月,春蘭集團以7.2億元接手南京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兼并了南京東風專用車廠,組建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2001年,春蘭開始批量生產標準載貨汽車、廂式載貨汽車、牽引汽車、自卸汽車等4大類5個系列的中重型卡車。2002年~2004年,春蘭重卡一度殺入國內同行前5名。
“春蘭對制造轎車是有設想的,但沒有形成計劃。如果某一天市場形勢和環境有利于轎車發展,并且我們已儲備了足夠的技術,將考慮上轎車項目。”當時春蘭的一位負責人曾透露過造轎車的想法。不過由于轎車市場競爭激烈,春蘭擱置了轎車計劃。
“春蘭們”紛紛倒下
春蘭當時如此大規模進軍汽車業,是想徹底從家電業中突圍,選擇更多的利潤增長點。有這種想法的不只春蘭一家。
當時,汽車行業的高額利潤率是吸引眾多家電企業的主要原因。自2002年起,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非常規速度發展,帶著充裕資金的家電企業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涌入汽車制造業,江蘇春蘭、寧波波導、廣東美的、河南新飛、寧波奧克斯、深圳比亞迪紛紛試水汽車。
但是,家電行業造車的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2003年7月,奧克斯宣布退出汽車行業;波導在2003年10月也暫停造車計劃,雖然去年波導重返汽車業,但其第一款MPV遲遲沒有上市;美的集團則表示,汽車不是其主營業務,在集團整體銷售收入中占比很小。
春蘭這個曾經的“典范”的退出,更為家電企業造車潑了一盆冷水。
經驗不足是主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會長王煥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試圖進入汽車業的家電企業一般都積累了非常雄厚的資金,是很多中小型汽車企業無法相比的。”
美的進入汽車業時,曾收購了湖南、云南等地的幾家客車廠,建成一個擁有整車制造工藝的美的客車工業園。“資金限制難不倒有著整體銷售收入高達330億元的美的集團。”美的公司負責人當時表示,公司還計劃在未來幾年對美的客車再投入35億元。 2006年,新飛集團在河南新鄉市開發區開始建設專用汽車工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
“家電企業在市場拓展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這是其進入汽車業的優勢之一。但汽車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行業,行業的跨度決定了家電企業造車路不會平坦。”王煥民說。
奧克斯曾想將其成功征戰空調業的“低價戰略”轉移到汽車業,用平價贏得市場,但最終失敗。一位業內專家說,家電企業之所以熱衷做汽車,是看好了國內汽車市場的廣闊發展空間。但汽車業的產業基礎、銷售模式等與家電完全不同,這是家電企業折戟汽車領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