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留平擺品牌矩陣 哈飛昌河何去何從
“今年一定要把品牌的戰略體系,包括企業品牌、乘用車品牌,以及其他的品牌全部確定。”
10月29日,剛剛接替徐斌,晉升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董事長的徐留平對外公開表示,未來的十年或者“十二五”期間,品牌對于長安是非常重要的。
兩天之后的10月31日,徐留平趕赴北京,發布長安汽車品牌戰略,更新包括企業、公益、乘用車和商用車在內的四大品牌標識,其中最大的亮點則是全新發布的以“V”為背景的主流乘用車標識。
首款搭載新標的產品CX20將在11月3日上市,未來長安汽車所有的乘用車,包括微型轎車都將更改成“V”字標識,原有轎車產品使用的盾形標識將在明年6月后被新標徹底取代。
長安汽車發布自主乘用車標識,是徐留平為長安品牌向高端市場延伸打的前哨戰。根據計劃,長安汽車將于明年發布高端乘用車品牌。
有消息表明,長安高端轎車8款車型目前已經在路試,長安汽車此次發布的主流乘用車品牌涵蓋A、B、C、D級產品,明年發布的高端乘用車品牌涵蓋B、C、D、E級產品。
長安全新品牌矩陣定型,哈飛、昌河品牌何去何從,已經擺在徐留平的案前。
在長安兩個商用車和乘用車標識發布之后,關于哈飛和昌河品牌是否保留?昌河和哈飛旗下的乘用車和商用車品牌,是否會統一到長安新品牌旗下,從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是長安汽車大力整合哈飛、昌河汽車近一年以來,多次討論的內容。
對此31日在接受采訪時,徐留平透露,“在商用車領域我們已經確定‘三箭齊發’戰略,有長安商用,有哈飛,還有昌河,近期也會看到哈飛和昌河關于在品牌等方面的發布情況。”
“從重組第一天開始就意味著,哈飛和昌河的品牌將不會存在,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11月1日,中航系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在哈飛內部,長安的表態是,讓市場決定哈飛品牌是否存在。無疑在市場上,與長安相比,哈飛和昌河已經是弱勢品牌,無論是從上游的供應鏈體系和下游銷售體系,哈飛和昌河的品牌都沒有存在的意義,哈飛和昌河下一代新車型出來之后,更不可能掛自己的標,相反肯定會掛長安的標。”上述人士表示。
對于昌河品牌表示是否會統一到長安新品牌標識體系之中,昌河汽車品牌規劃的有關人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未置可否,表示近期將會遞交品牌規劃的具體方案,等待長安審批。
實際上,從去年11月份,長安汽車大力整合新中航汽車業務以來,在人事、產品、研發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布局。2010年5月,長安先后與黑龍江、景德鎮、南京、合肥、北京等地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為長安下一步的發展做好產品和產能的準備。
$page$
“關于中航業務的重組,今年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的目標。對于哈飛和昌河進入整個長安體系來說,2010年是個調整年。”徐留平這樣總結過去一年對于哈飛昌河的整合。
“在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對于哈飛和昌河,正在著手內部的組織、管理、營銷等方面的體系導入。第二,我們正在開發全新的哈飛和昌河的產品。”
有分析人士事后認為,在長安一系列大手筆的整合之后,哈飛、昌河的下一步發展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新品牌標識的確立,也是為了哈飛、昌河品牌的退出提供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長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下一步對于哈飛和昌河整合的力度還將更大,特別是在研發體系、物流和零部件供應體系上。目前在研發上,哈飛、昌河的設計研發人員已經劃歸長安汽車研究院,未來有計劃在哈飛生產長安S460,長安更多車型也將在昌河生產。
不僅如此,未來哈飛、昌河兩個企業將逐漸淡出主流轎車市場,而側重于長安商用車領域。
利潤突圍北京
長安新的品牌戰略框架,體現了長安兩個思路。按照徐留平的想法,第一就是要把商用車做成高品質、高科技的產品。徐留平的第二個思路是,在乘用車方面,借助這次乘用車和商用車品牌標識的分離,為乘用車品牌中高端化打下基礎。
“
原來,微車被認為就是質量差,形象差。其實,我們這一次在青海發布的新一代微車F202,已經一改原來微車的印象。” 徐留平希望,改變微車質低價廉的現狀,以大大提高這塊主業未來的收益。
“F202這個產品我在青海沿著青海湖開了100多公里,我認為F202和轎車相比絕對不差,無論是它的噪音,無論是它的駕駛性還是內飾和人性化,包括換擋的品質等等,未來的商用車不是今天或者過去的商用車,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
長安汽車的乘用車中的高端品牌,徐留平也在暗中籌劃,并且會選擇恰當的時間發布。“這次發布我們的思路是,第一把品牌的思路梳理好,第二個關鍵是,把我們新的標志LOGO發布,未來自然會發布乘用車的高端品牌。”
目前國內四大汽車集團,除了東風,上汽、一汽均有中高端品牌,尤其是一汽,奧迪品牌的利潤幾乎占一汽大眾七成以上的收入。而長安汽車在30萬元以上的市場還是空白。
長安轎車未來的高端品牌,會被放在北京生產。長安內部人士表示,高端乘用車目前已經開發出了全系列的產品,長安汽車研發的八款高端乘用車都在路試階段,具體產品包括轎車、SUV、MPV和轎跑車,這些車型將在2012年建成的北京基地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新舊品牌之間的歷史聯系無法割裂,新品牌的創立,需要輔以產品的全面提升。
徐留平明白,在包括奇瑞、吉利在內的自主品牌紛紛向高端發展卻鮮有成功案例的大背景下,讓上百萬的微型車長安微車用戶接受長安換一個LOGO就變成轎車品牌的轉變,產品力的提升才是關鍵。
$page$
這幾年,國內自主品牌均不甘于做低端分工,都希望在高端市場做一些試探,但到目前為止效果并不明顯。目前國內自主品牌進入高端,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產品(包括品質、性能等),企業的技術功力能不能達到效果。第二個是市場,能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消費者的認同。
最新誓言:十年沖擊六百萬
不難看出,長安集團正在打造一個全系類的車型體系,成為一汽、東風之后,第三個覆蓋全部產品體系的央企,下一個十年,長安為自己確定目標是600萬:2012、2015、2020年,長安將實現產銷300萬、450萬和600萬。
長安汽車有關人士告訴記者,600萬目標是,長安汽車在此前“T138”計劃500萬臺基礎上的一個提升,這一提升的基礎就是確立了長安、哈飛、昌河“三箭齊發”的戰略,以及長安和PSA合作的確立。
“我們把長安2010年定義為‘品牌、質量、感動’年,品牌放在第一,今年年底將發布長安2020戰略,就是未來十年的規劃,這個規劃中,品牌無疑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徐留平表示。
在全新品牌發布的過程中,徐留平反復強調品牌在長安未來整體戰略中重要性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表明,長安汽車對于自主品牌的重視程度更甚于一汽與東風。
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就是,與一汽、東風不同,包括長安鈴木、長安福特在內的長安旗下的合資企業與一汽大眾、一汽豐田,以及東風日產相比,都處于弱勢地位,并且存在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長安還要盡快梳理與沃爾沃之間的關系、整合長安鈴木與昌河鈴木,同時盡快推進與PSA之間的合作。
由此,長安無論在品牌和產品方面都將格外注重自主品牌,特別是自主品牌乘用車將在長安的市場份額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未來十年,長安品牌將按照徐留平三步走的規劃逐步提升:從2010年-2012年,企業品牌形象晉升為國內汽車第一集團,終點提升品牌美譽度;從2013年-2015年,企業品牌形象躋身國內第二名;從2016年-2019年,初步形成跨國汽車企業的品牌形象,全面趕超國內企業,進入世界一流車行業。
不僅如此,長安的品牌戰略,同樣體現在海外戰略的調整。
“海外戰略的調整在于,把在海外的拓展變成一個品牌和總體戰略的發展核心。原來我們海外的運作可能以單獨的貿易為主,以追求出口銷量為目標。”徐留平強調,未來的海外戰略就是,把長安品牌樹立成那個當地海外市場數一數二的品牌來做,當成一份事業來做,同時把一系列的產品實現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