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營口:全面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
王興臣老人84歲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營口市區沿遼河岸邊走走,逛逛遼濱公園和渡口廣場,欣賞欣賞海濱觀光帶的美景,再看看正在開發建設的沿海產業基地……過去,這些對王興臣老人來說都是夢想。因為從村里到營口市區根本不通任何車輛,要去只能靠打車,來回要花40元錢,老人舍不得。但現在,這一切已經改變了。
自2006年開始,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全面實施了“村村通公交”工程,客運班車開進了路南鎮大興村,王興臣老人從家門口乘車直接就能到營口市區,一個來回只需花4元錢,既方便又省錢,老人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如今,在營口市老邊區,10萬名農民像王興臣老人一樣乘上了“幸福班車”,共同享受著城鄉公交一體化帶來的實惠。
“現在出門方便多了”
3月27日上午,在大興村村委會門口,村民王福生正站在路邊車站旁等班車,他要進城購買水泵配件。王福生負責管護村里水站,以前要進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出門需要坐出租車或步行5公里到305國道坐公交車,既麻煩又不便宜。現在,每隔半小時一趟的客運公交車準時開到村口,圓了幾輩子農民的乘車夢。大興村是全區最北端的一個村,2002年村里的柏油路就修好了,可是一直不通車,全村370多戶農民出行難的問題依然沒能徹底解決。通車,成了全體村民的最大期盼。2006年,老邊區交通局開通了16條農村客運公交線路,營運客車34輛,總里程400多公里,包括大興村在內的全區59個村全部實現了公交化。至此,王福生進城買水泵配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心急火燎地花錢找車雇車了。望著前方村路上清晰可見的公交班車,這位村里土生土長的58歲農民感慨萬千。
三家村曾經是老邊區農村客運交通的“死角”,不用說到營口市區,就是到老邊區也需要先坐機動三輪車到營大路,再從營大路轉坐公共汽車,從村里到區里要坐車1個多小時。如今,村民們說:“現在公交班車開通了,20多分鐘就能直接到區里百匯市場。”
城鄉之間架起“一座橋”
老邊區農村客運班車線路的開通把鄉村和城區、鄉鎮連接起來,使長期存在的公共交通市場被分割為城市和農村兩大塊、“公交出不去、客運進不來”等難題得以破解,極大地方便了城區居民下鄉、農村群眾進城,促進了城鄉人流互動和資源共享,在城鄉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一條條鄉村公交班車線路與城區相接,一輛輛定班定點公交班車沿固定線路行駛,每一位乘客都喜笑顏開。路南鎮董家村建村60多年來一直未通客運班車,過去村民進城購物都是騎自行車甚至步行。村干部說:“過去是守著城邊,進城難。自從開通了客運班車,現在每天半個小時就有一輛班車來到村里,村民外出進城別提多便利了,城市和農村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老邊區農村客運班車的開通,加速了當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交通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客運的通達率和覆蓋面,形成了健全的農村客運公交化網絡,使當地農村客運公交實現了兩個“百分之百”,即公交班車通村率達100%,年完成客運量126萬人次,實現了增長率100%,為加速當地城鄉一體化、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
改變了村民的消費方式
客運公交班車線路開通,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農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
如今,老邊區柳樹鎮的曹家、李家、賴家及新興、大興和董家等村村民乘坐公交車直接就可以到大石橋市興隆超市或營口市的大福源超市購物。乘公交車到城里大超市購物,成了老邊區農民的新時尚。
負責營口市區到大興村這條公交班車線路營運的個體車主,是來自黑龍江的王崇文。他告訴記者,如今村民富裕了,沿線的各站點、各村群眾乘車進城購物、游玩的越來越多。每逢節日,進城購買各類商品、旅游觀光的人就更多了,車車爆滿。他經營了四臺公交班車,每臺班車一年營運的純收入超過2萬元。
客運公交班車線路的開通,也帶動了老邊區農村商品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物流交往,方便了群眾生活。在大興村,在前后不到1年時間內,村里開辦的個體商店、小超市增加了9家,公交班車成為他們運送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客運公交班車線路的開通,同時促進了城鄉之間科技信息、市場信息的互通,提升了農民素質,增加了農民收入,對加快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