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客車:節能與新能源“雙翼”助騰飛
十一屆全運會期間運行在場館附近的中通混合動力公交
當下,“節能減排”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話題,隨著“十城千輛”政策的實施,新能源客車更是成為各大車企競相追逐的題材。然而,各個企業同時面臨著一個道路選擇上的難題:堅持傳統客車節能技術的研發,不理會新能源的發展趨勢,還是放棄傳統能源的路子,全力開發新能源客車。中通客車很好的處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新能源項目起步早,進展快的優勢,實現了新能源客車與傳統節能客車合理發展,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新能源戰略初見成效
中通客車新能源客車項目開始于2004年,是國內最早投身新能源客車領域的企業之一,新能源產品已經更新到第6代,經過反復實驗,無數經驗的積累成就了中通新能源客車的發展。中通客車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承擔三項863計劃的企業,從2006年開始承擔的“串聯混合動力客車整車開發”和“奧運用純電動客車整車研發”兩個863研發項目已經順利通過鑒定,并從2008年8月開始承擔第三個863重大專項——“可充電混合動力客車整車開發”。
當許多客車企業的新能源項目還在設計、初級研發階段的時候,中通客車已經開始悄然占領市場,中通新能源客車經過兩年多的考驗,逐步走向成熟,邁向市場并逐步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2006年,中通研發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混合動力客車就已經開始在山東聊城示范運營(6路公交線路),初次示范節油與環保效果顯著;2007年6月,北京公交公開招標北京市混合動力公共汽車示范項目,中通客車以小組最高分中標北京混合動力客車示范工程。中通新能源客車開始在北京121路公交線路運行;2008年7月,經過多次技術升級的中通新能源客車再次獲得天津公交的青睞,目前已經有20部中通混合動力客車在天津線路運行;北京奧運會期間,以純電動客車領航的中通新能源客車成功服務奧運會,成為唯一與北京奧組委簽訂客車服務合同的客車企業,中通新能源客車成為國人的驕傲。
進入2009年,中通新能源客車產業化和商業化運作邁出關鍵一步,中通客車中標濟南公交80輛混合動力,這是濟南市引進的首批新能源客車,在全運會開幕前投入使用,為全運會保駕護航。
新能源客車是新興產業,很多技術都還是空白,需要攻克的難關也相當多,中通客車以“產學研”為依托,同時發揮自身研發優勢,構建科學的技術研發創新體系,5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輔以扎實的技術應用基礎,在混合動力、清潔燃料以及純電動等新能源客車產品的研發上注入重資,從資本到人力均實現企業內部綠色通道,在新能源客車研發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并獲得多項專利。
傳統節能收獲頗豐
2009年11月22日,“節能環保公共汽車創新聯盟”中通新型節能公交現場評審會在中通客車公司召開。借此次機會,中通客車把已經研究成熟并取得良好節油效果的新型節能公交隆重推出。時隔不到一個月,12月19日,來自“節能環保公共汽車創新聯盟”的部分專家,以及天津、濟南、石家莊、長春、赤峰、集寧、銀川等地的三四十家公交企業的老總和技術人員等共百余人再次齊聚,聚首天津,共同聽取和研討中通客車新型節能環保公共汽車的研發和測評報告。
節能公交現場評審會的車身合裝
一貫低調的中通客車為何在09年將要結束時如此高調的宣傳新型節能環保公交,不禁讓人疑惑,是什么樣的傳統能源公交值得讓中通客車如此大費周章進行推廣,這位行業內的“科技節能領航者”在公交市場又推出了什么產品呢?
2007年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科學技術分會發起組織了節能環保公共汽車創新聯盟,由中通客車與天津公交集團牽頭與玉柴等配套企業共同承擔了新型節能公交產品的研制課題。中通客車聘請行業知名專家、教授級高工李冀榮主持課題研發,研制方向是傳統公交產品的節能環保的創新,重點是車身輕量化和開發專用空氣懸掛系統,以及選擇適合公交車使用工況的柴油機功率及扭矩值并合理匹配傳動參數以達到最佳節油效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通客車已經成功研制出兩輛12米樣車,具有全承載涂裝車身、裝有公交普及型專用空氣懸架的前后橋總成以及節能型動力總成三項專利,經在多條天津公交路線運營實驗,取得良好的節油效果,得到專家的一致認可和推薦。10名來自汽車行業的專家以及公交企業技術代表在審閱了相關研發、運營等報告,并在現場觀看了產品裝配過程后,一致認為:與國內現有的同類型客車相比,中通新型節能公交節油率達到10%左右,整體達到了國內同類型公交客車的領先水平,應該在公交行業內推廣應用。
事實上,新型節能公交等節能產品研發只是中通客車在節能技術研發成果的一個縮影。在所有車輛研發和生產中,中通客車通過發揮國內客車行業首家國家級實驗室的優勢,對車輛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項目進行檢測和論證,經過對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尋找最優解決方案。目前,中通客車已經獲得受理專利七十多項,這些專利被廣泛應用在公路、公交、旅游等客車上,極大的提高了中通客車產品競爭力。
節能和新能源:一個都不能少
中通在企業發展中,把發展新能源客車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內容,緊緊把握新能源客車發展方向,繼續加大投入,進行以混合動力、純電動客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客車的研究、開發和市場應用。然而基于對電池成本、能量密度、行駛里程、補貼力度、市場需求等眾多因素的考慮,如果把所有寶押在新能源客車上,而放棄傳統節能客車技術提高,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將不符合市場的發展。9月份,國家推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政策》草案明確表示,要把傳統汽車節約放在首位,把節約能源的技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然而,傳統客車節能技術雖然在不斷發展進步,但傳統客車使用柴油甚至汽油作為燃料始終是其技術短板,在環保目標上只能“減排”而難以達到“零排”。世界發展到現在,全球環境已經不堪重負,終有一天將要求我們必須實現“零排”,這是一種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對未來世界的負責。只有尋找替換的新能源才能達到零排放技術,而未來需要解決的重點將是新能源的安全和成本問題。
所以發展傳統節能客車與新能源客車并不矛盾,并且任何一個都不可荒廢,這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也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對于這個關乎企業發展方向問題上,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海平在全運會交通保障誓師大會上接受采訪時說,中通在最開始研發新能源客車沒考慮當時有市場。如果不是這次的金融危機,如果不是政府的推動,新能源汽車還不會推廣,實際上,我們早準備了5年,還不算早,如果起步再早一些,科研的步伐再加快一些,我們為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就會更大一些。
事實上,中通客車繼承了山東人低調扎實的態度,不餒不驕,認準方向不動搖,借助節能與新能源雙翼的帶動作用,將會在未來節能與新能源客車的道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