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補貼 謹防好心辦壞事
前一陣聽說奇瑞的電動車原價9萬多,補貼后只要賣2萬多,充一次電五個小時,可以跑120公里。充電就用普通家用的220伏電源就行。合下來大概跑一百公里只用5塊錢的油錢,車的大小跟QQ差不多。
這當然是個令人興奮的消息。當我在家吃飯時閑聊其這個消息時,最激動的居然是老媽,老媽說:“真的嗎,才2萬啊,充電又便宜,咱家可以考慮再買一輛啊,總比電動自行車強啊,接個孩子啊,去超市買個東西啊。。。。。。”當我以驚詫的目光看著老媽時,才想到了,新能源車補貼不但會使新能源車替代汽油車,更會增加汽車的需求。
第二天早晨起來,面對北京街頭被車堵滿的馬路,突然有點緊張:如果電動汽車真的是2萬塊的話,那么北京會有多堵呢?
從經濟學上講,電動汽車如果補貼到比傳統汽車還要便宜的話,那么會有兩個方面的效應,一個是替代效應,就是說有一部分原來買傳統汽車的人現在會買電動汽車;另一個就是收入效應,就是原來一些不買車的會因為電動汽車價格便宜了而購買汽車,其結果就是汽車的需求增加了。這就意味著,會有更多以前騎電動自行車的,坐公交車的買了電動車。結果是傳統汽車保持增長,電動汽車大量進入市場,整個汽車保有量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另一個可怕的想法就是,如果電動車多起來后,電力系統會不會緊張?因為電動汽車而多發的電,會不會在煤變電的過程中產生很多污染呢?中國的煤又夠用多少年呢?
實際上,新能源車節能減排的效果到底怎么樣,并不是容易說清楚的問題。前一陣,很多地方的乙醇汽油為何受到批評呢?因為車和人爭糧食,人的糧食被車吃了。歐盟,現在也對生物燃料提出了很大質疑,有些國家甚至禁止汽車用生物燃料。那么用電做能源是不是就節能了呢?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呼吁國家大力尋找替代能源的經濟學家一直顧慮的。我國石油現在的進口依存度很高,而且,現有探明的石油資源可以開采的年頭也很有限,所以,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必須考慮替代能源。但是,電動汽車是需要充電的,而發電,雖然有水能、風能、核能,但是對我們國家來說,我國主要的發電站還是要用煤,而我們煤的資源也很有限(去年雪災因為煤的運輸困難而導致很多地方停電,可見煤對我國電的重要性)。另外,煤也存在跟石油面臨的同樣會枯竭的問題。同時,用煤發電的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的污染。這也是有些經濟學家并不是很贊同用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原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現在的汽車都變成電動車的話,我國的電力系統能否接受,煤價和電價會不會上漲?
顯然,到底用什么能源替代石油作為汽車的動力來源這個問題,產業界也沒有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現在,純電動車、油電混合動力車、超級電容車、二甲醚車、乙醇汽車、天然氣車,還沒有一種車能夠有絕對的實力挑戰傳統燃油汽車的統治地位。
那是不是就不需要鼓勵發展新能源車了呢?當然不是,無論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還是節能減排的角度,還是迎頭趕上世界汽車發展步伐的角度,都必須發展新能源車。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怎樣用財政補貼的問題。
筆者認為,新能源車的財政補貼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是補貼后的車價不能低于傳統汽車,特別是轎車。如果新能源車本身的造價比傳統汽車低,那當然沒問題,但是財政補貼是用納稅人的錢,因此,補貼后的價格不能比傳統汽車低。如果新能源車價格被補貼的低于傳統汽車的話,那就相當于拿很多納稅人的錢讓一部分人擁有私家車。私家車因財政補貼而增加的購買量,不但會使道路更加堵塞,能源消耗的更多,同樣,對減排來說,也是副作用。
其次,對哪種車支持力度更大一些,還需要再進一步研究和實踐,畢竟,有些時候,只看到了很多新能源車節能減排的優勢,而忽略了可能產生的劣勢。比如,生物燃料汽車,是不是會和人爭糧食?會不會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一些有害物質?這些都需要一段時間來檢驗。如果說,國家用納稅人的錢補貼了這些車的發展,銷售量和保有量上升很快,而一段時間后,因為不經濟、不環保或者其他原因而又停掉的話,那么損失還得納稅人來背。
最后,要確定是不是所有類型的新能源車都要補呢?現在如此多種類的能源做汽車動力,肯定有很多種能源類型都會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定是在經濟性、節能減排等方面表現好的新能源車種類。一些曾經在市場上銷售的一些非燃油汽車就不會再生產和銷售了,那么已經生產的跑在街上的這些各式各樣的非燃油汽車怎么辦呢?其已經建立的配套能源補充設施怎么呢?
新能源車是個好東西,一定要發展,而且,國家也應該投入資金進行支持研發和產業化。現在的問題,不是該不該支持,而是,應該仔細研究一下怎么支持的問題。發展新能源車不能頭腦發熱,畢竟,納稅人的錢也是辛辛苦苦掙來的。過去的一些面子工程,獻禮工程,口號工程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失的教訓真的是應該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