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從共和國汽車工業“長子”到賺錢機器
改革開放30年來,解放緊隨市場經濟的大潮,在一次次的市場考驗中完成了自身的涅磐。從共和國汽車工業的長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賺錢機器”,解放品牌已經累計生產了400多萬輛各型產品,形成了輕、中、重三大系列。產品從1噸到40噸級,囊括了普通載貨車、自卸車、牽引車、半掛車、攪拌車、郵政車等600多個品種,并出口到78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百姓的致富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六代“解放”托起一個夢想
從第一代的CA10到第六代的解放J6,在解放汽車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每一次更新換代,都在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1983年,解放打響了改造換型的攻堅戰。在3年里,更新工藝裝備近2.2萬多種,新增設備7600多臺,新建生產線69條,改造老生產線81條,完成生產用建筑面積13.6萬多平方米。1986年7月15日,具有80年代國際水平的解放第二代CA141五噸車實現了垂直轉產,標志解放完成了第二次創業,結束了“30年一貫制”的歷史。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面對市場柴油化和平頭化的需求,解放成功推出了第三代產品——解放柴油平頭車。之后,為適應用戶對運煤車和工程車輛可靠性和承載性的要求,解放先后推出以長頭拉煤王和加強型工程自卸車為主導車型的第四代產品。
2004年以后,為了適應國內重卡市場的迅速發展,解放加快了產品向重型車轉變的結構調整,陸續推出了奧威、悍威、大威重型車,以及駿威中型車、解放三賽等經濟型車。解放奧威、悍威、大威、駿威的推出,完成了解放第五代產品的開發和結構調整。
2007年7月15日,完全由一汽自主研發、歷經6年精心打造的,具有當代世界級水平的解放第六代重型卡車——解放J6正式下線投放市場。它標志一汽卡車產品結構調整基本完成,由中型、準重型走向重型化。
30年間,解放不僅夯實了中國卡車第一品牌的基礎,更發展出“解放卡車,掙錢機器”的品牌核心價值理念,實現了“讓使用解放卡車的用戶富裕起來,讓使用解放卡車的企業發展起來,讓使用解放卡車的地區繁榮起來”的產業夢想。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為了把50年來形成的解放品牌建設好,一汽人選擇了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平臺、整合國際資源的企業經營方式,形成自主研發體系和國際化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以及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為此,一汽投入70億元巨資,相繼開發17個平臺。去年誕生的解放J6,作為解放第六代產品,駕駛室、發動機等主要總成是自主開發的,創新技術達300多項,申報國家專利197項。
目前,一汽在卡車領域已經積累了成熟的生產制造經驗和技術開發實力,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開發、采購、制造、營銷等管理體系。解放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需要,把解放民族品牌做強、做大,推向世界的開放式自主發展道路。
體現三大境界的“感動服務”
從2002年開始,打造“感動服務”品牌的行動在全國近500家服務站展開。“感動服務”內涵就是在思想上明確了“三個什么”,即“我的用戶需要什么?我能為用戶做些什么?我還能為用戶做些什么?”;在情感上體現了“三大境界”,即“超越用戶滿意、追求用戶欣喜、達到用戶感動”。 多年來,一汽解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營銷服務體系,制定了“親切、快速、有效、合理”的服務標準,建立了本部、省公司、代理商、服務站,以指導、跟蹤、抽查、監督為內容的“四級回訪體系”;全國500多個服務站都設立了全天候“特快服務手機”,無論多遠12小時內必須服務到位;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以“紅房子”為特征,覆蓋全國各地,集“整車銷售、備品供應、維修服務、信息管理”為一體的“4S店”營銷服務網絡和管理模式。
從2006年起,解放服務體系開始執行更高的服務標準,如5個24小時服務,即客戶服務熱線24小時接聽來電;服務站工作手機24小時開機;24小時緊急救援服務;備品供應綠色通道24小時服務;常用備品區域內24小時到位。
新能源汽車市場化試水
“十五”期間,一汽承擔了國家“863”計劃中的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項目——“解放牌混合動力城市客車研究開發”。2005年12月,解放牌混合動力客車完成了定型試驗和國家汽車產品公告,同月在一汽客車公司無錫客車廠完成了解放牌混合動力客車的下線,具備了小批量整車生產能力。2006年1月,“解放牌混合動力城市客車研究開發”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項目驗收,客車取得了節油38%和降低排放30%的佳績,整車技術均達到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此后長春市投入兩輛混合動力客車進行示范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初,一汽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采用新的整車平臺后,混合動力客車達到了比傳統客車節油38%、排放達到歐4標準的性能水平,并完成了生產準備。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中,一汽提供了10輛解放牌強混合動力公交客車。
改革開放30年來,解放在研發、制造、營銷、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2007年,解放品牌的價值增長到128.59億元,繼續穩居中國卡車制造業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