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汽車集團新勢力崛起 欲改寫傳統三大版圖
中國汽車業改革開放30年掩蓋了第二梯隊新勢力崛起的鋒芒。
與已經擁有足夠江湖地位的三大汽車集團相比,以長安汽車集團、廣州汽車集團、北京汽車集團為代表的第二梯隊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大贏家,他們和三大汽車集團一起成為目前我國汽車行業中重要的市場主體,改變了之前我國汽車行業三大汽車集團一枝獨秀的局面。
第二梯隊的崛起,成為影響我國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并不斷沖擊著三大汽車集團的傳統優勢地位。
新勢力的崛起
汽車業第二梯隊的崛起,與30年汽車業改革保持一致,也同樣經歷了合資、重組、股改等一系列艱難的過程。
廣汽集團的成功是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成功,主抓過汽車工業的廣州市市長張廣寧曾這樣表示。
廣州標致項目失敗后,廣州開始引進新的合作伙伴重組廣州標致。在外界普遍對廣州標志失去信心的情況下,為了更換和外資談判的主體、增加談判砝碼,同時也為了響應1994年國家新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廣州市實行“抓大放小”,解決汽車行業散亂的局面,把當時交通、城建、機電等多個系統的汽車產業集中起來,在1997年6月成立了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而廣州作為當時“三大三小”中剩余的唯一一張轎車準生證,對想進入我國的外國汽車企業具有致命的誘惑。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汽集團才能從容不迫地在全球海選中挑選出了迫切想進入中國的本田汽車。
1998年7月,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本”)在廣州標致的廢墟上成立,成為我國1994年頒發新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之后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并在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就開始盈利。
廣本的成功奠定了廣汽集團發展的基礎。在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合資浪潮中,2004年9月,廣汽集團和豐田汽車合資成立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豐”),改變了單純依賴廣本一家的局面。廣本和廣豐構筑起了廣汽集團的乘用車板塊,并為其貢獻了絕大部分的銷量和利潤。
在此之后,廣汽集團順應汽車改革的步伐成功進行了國企改革,理順了下屬企業的資產關系,形成了乘用車、商用車、商貿、零部件、摩托車板塊齊全的現代汽車集團。
2005年6月,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汽股份”)正式成立。在廣汽股份中,廣汽集團作為大股東控股91.9346%,并首開汽車業股改先河,引入兩大民營企業法人股東——萬向集團公司、廣州市長隆酒店有限公司,與中國機械裝備(集團)公司、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家股東作為發起人,一起受讓剩余8.0654%的股份,由原來的國有獨資企業變成了五個股東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廣汽集團現在已成為汽車行業成長性最好的企業,據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廣汽集團銷售汽車超過50萬輛,總產值和銷售收入雙超1000億元,利潤超過100億元,在國內汽車集團中銷量排第六位,產值排第三位,利潤排第二位。
廣汽集團的成長歷程也是第二梯隊長安汽車和北汽的成長縮影。“三小”之一的北汽早在第一次合資浪潮中就組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合資汽車企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北汽在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合資浪潮中,又陸續成立了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和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2007年北汽產銷汽車超過70萬輛,銷量在國內汽車行業排名第五。
同樣憑借“兩微”的行業地位,長安汽車相繼和鈴木和福特合資,成立了長安鈴木和長安福特馬自達。2007年,長安汽車銷量排第四位,規模僅次于三大汽車集團。
向上的沖動
根據2007年發布的《中國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國汽車產業要形成一到兩家年產200萬輛以上的大型汽車生產企業,形成幾家年產100萬輛以上的骨干汽車生產企業。
處于第一梯隊的企業,有望獲得有關部門包括產品目錄、稅收、融資和其他優惠政策的一系列扶持。其余的數十家中小汽車生產企業,尤其是年產銷不足10萬輛的小型企業,處在被收購、重組的行列中。顯然,能否躋身第一梯隊,將決定企業的未來命運。
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國還沒有一個汽車集團能夠達到200萬輛以上的產銷規模,依2007年銷量排名,上汽、一汽和東風三大汽車集團位列前三,銷量均超百萬輛,長安、北汽、廣汽緊跟其后。這些汽車集團都已制定各自的“十一五”規劃,并明確提出,在2010年前發展成為產銷200萬輛的大型綜合汽車企業集團。
而且在北京奧運期間,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經表示,央企重組步伐將在奧運會后加快。
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使企業產生不斷向上的沖動。只有進入“規劃”中的大型企業和骨干企業,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才有一定的保障。在第二梯隊的長安、北汽、廣汽之間,長安在規模上穩坐頭把交椅,在自主品牌建設、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及企業戰略布局上都走在其余兩家的前面。
一直低調的廣汽集團,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戰略規劃。2006年底,廣汽發力商用車領域,在重組沈陽日野的基礎上成立廣汽日野。今年9月成立了廣汽客車,整合旗下客車企業,商用車的整合初步告捷。對廣汽來說規模是其最大的缺陷,僅靠集團的自我發展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如果不能有效提升規模,在國家產業政策面前,難免成為別人整合的棋子。今年以來,頻頻傳出廣汽重組長豐和福汽的消息,以及和三菱、菲亞特合資的傳聞。如果重組、合資成功,廣汽不僅可以彌補自身產業缺陷,更能快速提升規模,成為第二梯隊的領軍企業,并向傳統三大汽車集團發起沖擊。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三大汽車集團不斷拉大的差距,建于1984年的北汽對于擴大產銷規模表現的最為迫切。今年北汽提出了100萬輛的產銷目標,北汽掌門人徐和誼開始實施他的“大北汽”戰略:到處挖掘人才,整合零部件業務,發展自主品牌,進行企業重組,沿著京廣鐵路在全國布局等一系列擴張計劃均指向2010年產銷分別達到200萬輛和180萬輛的宏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