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_99re国产视频_国产经典视频一区_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熱門關鍵詞:

安凱全承載車身專利被誤讀 “解百納”之爭不會在客車業上演

時間:2008/9/8 9:51:45來源:第一商用車網作者:第一商用車網責編:0條評論

 

    近日,一篇內容關于安凱客車全承載車身獲得發明專利認證的文章見諸各大報端,引起了業內人士的熱議。據了解,7月2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公告,安凱客車的全承載車身獲得發明專利認證。自此,安凱汽車全承載技術將得到專利保護。按照此規定,其他客車企業不能無償使用和安凱客車相同的全承載車身結構,而且不得使用全承載技術進行宣傳。  

    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德國凱斯鮑爾公司的設計師受飛機骨架設計的啟發,發明了全承載車身。目前,包括安凱在內,青年、宇通、廈門金龍、廈門金旅等廠家都推出了全承載技術的客車,其技術應用有蔓延之趨勢。有些人揣測,安凱全承載技術專利的獲批,將會對除安凱以外的其他客車生產企業制造全承載客車形成專利壟斷,并由此掀起軒然大波,在客車業上演一場曾經轟動一時的眾多酒廠與張裕集團的“解百納”之爭。同時也有人質疑,全承載這一技術最早是由凱斯鮑爾發明,安凱申請這一技術專利并沒有理論根據,專利獲批一事是企業的作秀行為。面對種種疑惑和質疑聲音,安凱一直沒有主動給予回應。通過電話連線,記者采訪到安凱客車市場部的相關人員。在談話中,他否定了外界對于安凱申請專利的種種猜測,并對安凱全承載技術申請專利的全過程給出了正解。  

安凱全承載車身專利正在被誤讀  

    為了詳細了解安凱全承載車身獲得專利的權威信息,記者查詢了中國專利信息中心的網站,并且找到了安凱獲得全承載車身發明專利的網頁。該網頁顯示,該專利申請號為200610086351,是于2006年7月3日申請,并于2008年7月23日正式獲批,總共歷時兩年。該專利文本顯示,安凱獲得發明專利的是一種全承載車身,包括有縱梁、橫梁、立柱以及由縱梁、橫梁、立柱構成的底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前圍骨架、后圍骨架、左側圍骨架、右側圍骨架和頂蓋骨架。  

    眾所周知,根據外形、車輛長度的不同,應用的全承載車身會有所不同,而安凱的全承載技術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是在凱斯鮑爾全承載車身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的成果,其他企業目前并不具有可復制性。而且,該專利也明確說明,獲得全承載車身專利授權的安凱客車涉及的是一種車型,這就意味著安凱申請下專利的全承載車身對于行業來說,并不存在著行業壟斷,只有同安凱獲得專利批準相同的全承載車身才存在侵權行為。因此,相對于“解百納”事件中,紅酒原料不可避免會出現在其他酒品宣傳中的單一性,各家全承載技術的個性化決定了有關于爭奪全承載專利戰役的硝煙不可能四起。這就意味著,目前很多客車企業,包括某些客車專家對于安凱申請這一專利的影響存在著誤讀。  

    與安凱全承載車身專利適用范圍一樣被誤讀的還有安凱如何能申請這一技術專利。有人認為,安凱引進的是凱斯鮑爾的全承載車身技術,這項技術應該說是國外的成熟技術,安凱怎么能夠獲得這項專利?  

    對此,安凱市場部人士表示,安凱申請的全承載車身技術并不具有排他性。這位人士指出,存在這種誤解是有些人對于安凱全承載技術這一應用情況了解不夠所致。他解釋道,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安凱對于全承載技術的研發和經驗積累,在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基礎上,已經將全承載車身技術拓展到旅游客車、城市公交車、公路客車和雙層客車等全系列客車產品上,其所采用的全承載技術,是在凱斯鮑爾全承載車身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安凱才得以獲得全承載車身專利,具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用專利保護推動全承載技術的應用  

    據了解,全承載車身沒有底盤的縱橫梁結構,而是將整車用前圍骨架、后圍骨架、左側圍骨架、右側圍骨架、頂蓋骨架和底架構成一種整體框架式車身結構,這樣的車身整體性牢固。經過有限元優化設計的矩形鋼管所組成的結構,其強度是普通汽車的3~6倍。全承載車身利用各節點,包括立柱、縱梁、斜撐、橫梁、彎梁等使整車骨架前后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接,骨架梁可形成有效封閉的力環結構,不僅能使其在受力時將力通過封閉的連接結構迅速分解到整車各處,使車身整體受力均勻,避免單點承受外力;也能在受撞擊時保證車廂內的變形最小,確保車內乘客的人身安全。除了全承載車身在安全方面與生俱來的優勢,全承載車身還具有很多特點。比如,因為取消底盤大梁,全承載車身比同級別的車身重量要輕,燃油經濟性得到大幅提升。全承載車身是單元結構,設計靈活,無車架,車身增長、縮小都比較容易,也比較容易改裝。通過多年對全承載車身制造技術的研發、應用、宣傳,安凱全承載客車實現了銷量的穩步增長,也讓客車行業和消費者更多地了解了全承載技術,全承載車身制造技術也潛移默化地對中國客車制造產生了影響。  

    但是,安凱方面也指出,目前國內客車市場關于全承載技術的宣傳魚龍混雜,有些企業將半承載甚至非承載車身也冠以“全承載”進行低價銷售,極大地影響了全承載在用戶心目中的地位。為了重塑全承載技術的安全形象,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安凱決定為全承載車身申請發明專利,目的是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安凱方面最后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有很多客車廠家都是直接采用國外的全承載車身技術,知識產權屬于國外廠家,安凱申請全承載車身專利并不是為了在國內壟斷全承載車身技術,阻礙行業采用高科技;相反,安凱希望通過此舉能夠推動全承載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推動行業更加關注安全技術、關注自主研發和全承載車身技術,希望更多的客車企業能夠參與到安全技術的研發和使用之中來,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承載車身技術。

背景鏈接  

“解百納”之爭  

    2001年5月8日,張裕集團向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商標局申請“解百納”商標注冊,2002年4月商標局下發了注冊證書。但此舉遭到威龍等同行的反對,并引發了被稱為葡萄酒行業知識產權第一案的“解百納”知識產權案。雙方爭執的焦點在于:“解百納”是一個葡萄酒品牌,還是一個葡萄品種。在威龍等企業的反對下,2002年7月10日,國家商標局認定“解百納”是紅葡萄酒的原料品種的名稱,并對該注冊商標予以撤銷。對此,張裕集團不服,此案由此進入了漫長的行政復審。  

    據張裕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解百納”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1931年,當時張裕以蛇龍珠葡萄為主要釀酒原料,釀造出一種全新口味的干紅葡萄酒,由當時公司總經理徐望之組織文人墨客,將之命名為“解百納”。據了解,1998年以前生產“解百納”的企業僅有張裕一家,此后不斷有企業加入,目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解百納”有不下30種。  

    日前,持續了6年之久的“解百納”知識產權案終于有了結果。從張裕集團獲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經過論證與嚴謹評審之后,裁定“解百納”不屬于行業共用的葡萄品種或產品通用名稱,而是張裕集團所有的葡萄酒商標。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此案塵埃落定后,其他葡萄酒品牌的瓶標上將不能再出現“解百納”字眼,更不能將其作為一種原料闡述,否則便屬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