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重卡新車在運送途中超載受損誰之過
把一輛嶄新的卡車從廠家運抵至經銷商,通常是由送車公司負責,這免去了車主上門提車的種種麻煩。不過,近日有卡車用戶向記者反映:在主要的國道上,經常能夠見到很多新車裝載著很重的貨物開赴各地,不僅如此,在運輸過程當中,車輛的行駛速度往往也超過了廠家《技術手冊》當中規定的磨合期車速。這讓本處在磨合期的新車在超負荷狀態下工作,由此給新車帶來看見或看不見的損壞,新車就在這樣的操作下而變成了舊車。
用戶:親自提車 無奈但保險
家住山東泰安的李文生是一位個體車主,擁有解放等品牌卡車,常年在全國各地跑運輸。他買的新車就遭遇過這樣的問題:“據我所知,送車司機的工資普遍不高,平均每公里的工資還不到1 元錢。為了多掙錢,有些司機在送車的途中就順帶的起了貨運,比如拉點水果到目的地進行銷售,從中賺一筆錢。”
有經驗的車主了解這種情況,在提車時會仔細檢查,但也僅限于檢查油箱是否漏油、發動機有無異響等比較明顯的問題,至于發動機內部隱藏的問題,比如齒輪過度磨損等,因為不能打開整個傳動系統來檢查,所以也沒有好的辦法。“為了避免車輛過度損耗,我們只能是花時間去廠家那里提車,親自開回來。”談到這里,李文生很無奈。
往返于東北與北京之間拉菜的姚師傅告訴記者:“很多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根源之一就是在磨合期操作不當引起的,比如野蠻駕駛、重載等。我們希望送車的物流公司以及廠家能規范這一行為。”
“我以前遇到過一個送車隊,把發動機開得都‘拉缸’了,送車隊自己簡單修理后就交給了經銷商。大家想想,要是買到這樣的車是什么后果。”同樣在北京做蔬菜運輸的王師傅回憶說,“以前經常有很多送車公司,在新車上面裝載推土機、拖拉機等,現在情況好了很多,但是磕磕碰碰是少不了的。我不會親自去廠家提貨,但買車的時候我會注意輪胎鋼圈是否換過,以及輪胎有無剮傷等。”
經銷商:僅能檢查出明顯毛病
大部分用戶都是從經銷商處提車,所以經銷商是新車質量保障的最后一關。面對這項重任,各經銷商也很苦惱。
臨汾市圣運汽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東興告訴記者,車輛在運輸過程當中的損壞難以處理。“當車輛送到時,我們相應的部門會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檢查、登記、入庫。但對于隱蔽的損壞,我們也無能為力。”
新疆迪靈杰特許專營店總經理雷建國也有同樣的煩惱。他告訴記者:“經銷商確實檢查不出車輛隱藏的損壞,一旦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最后大部分損失還是要由用戶來承擔。”他說,雖然廠家與送車公司簽訂的合同中有所規定,比如新車每天行駛不能超過500公里,但是缺乏監督。
企業:僅靠雙方在合同中約定
送車過程的不當操作對車輛造成的損害,一方面,侵害了用戶的利益;另一方面,影響到了卡車企業的形象。企業如何來監督送車隊?
陜西重汽銷售公司市場部經理劉科強告訴記者:“陜汽目前擁有10 多家送車公司,都是通過招標的方式選定的。在合同中我們會規定車輛到達時間,并嚴格規定不允許載貨。每個月我們都會就送貨成功率、準時到達率等方面對送車公司進行考核,考核優秀的給予獎勵,不合格的將取消合作。另外,我們會結合用戶投訴情況,對送車公司進行抽查。同時公司還會在沿線設立服務站,一來,方便對送車公司進行檢查和監督,二來,可以對車輛進行保養。”
北汽福田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國內還沒有出臺針對送車公司的行業規范,只能依靠廠家與送車公司在合同中作出相應的限定。
送車公司:司機難管理
西安安順汽車接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小利告訴記者:“公司對司機的管理主要依靠經濟手段,比如我們給司機的油費是固定的,這個油費是按經濟時速計算出來的,一旦司機超速造成油費過高,超標的部分要由司機自己來承擔。不過,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司機不好管理。司機是沒有固定工資的,他們的收入完全按照送車公里數計算,一般是每公里0.35 元~ 0.4元。由于沒有固定工資,而且送車任務又是不固定的,有時任務多,司機為了多跑幾趟會超速駕駛。另一方面,司機在駕駛過程中會發現車輛的毛病,有些是司機造成的,有些是車輛本身的問題,但是司機不會把這些問題告訴經銷商,因為經銷商會要求司機去維修,這樣一來,司機要耽誤很多時間。”
記者點評:
盡管廠家、送車公司、經銷商都有相應措施,但效果不甚理想,從車主的抱怨就可看出。這說明措施有,但如何落實、監督是個難題。廠家應加強對送車公司的監督,經銷商應對車輛進行更加徹底的檢查。而送車公司應從管理入手,同時提高送車司機的收入。只有三方協力,才能把完好的新車交到用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