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股份變身領跑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
日前, 巴士股份重組方案終于出臺,為了給廣大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公司決定退出利潤逐年下降的公交客運等業務,挺進發展空間廣闊的汽車零部件行業。重組完成之后,巴士股份將成為A股市場規模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擁有世界500強企業上汽集團旗下成熟的獨立供應汽車零部件業務,包括內外飾件、功能性總成件和熱加工三大板塊。
數千億元的巨大市場
中國汽車市場在經歷了數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后,目前增幅雖然有所放緩,但中國正處于汽車進入家庭的發展階段,千人乘用車擁有量只有約20輛,遠低于全球千人擁有103輛的平均水平,預計未來5年汽車銷量的年復合增長率仍將超過10%。受益于國內整車市場快速發展、全球化采購帶來的強勁出口、保有量上升帶動的售后市場高速增長等因素,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長期增長前景廣闊。
中金公司汽車行業分析師王智慧博士表示:“配套、出口和維修三重動力推動汽車零部件需求快速增長。”隨著國內汽車產量增長和全球零部件產業向中國轉移,最近5年來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銷售收入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位居全球首位。預計未來兩年零部件國內配套市場和維修市場仍將維持15%的增長,出口市場將維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零部件行業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不僅如此,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集中度過低的現狀也給有實力的零部件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截至2008年5月,我國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多達7800余家,其中80%的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下。巴士股份在完成重組、成為國內零部件企業龍頭后,其合計280多億的銷售收入也僅占行業的4%左右,這意味著公司未來將在兼并重組、壯大規模、組建大型零部件集團方面擁有較多機會,業務發展極具成長性。
龍頭企業的規模優勢
國家產業政策也支持汽車零部件行業做大做強。《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全面提升零部件產業競爭力”,主要以支持零部件企業整合、形成國際競爭力為導向,“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再用5年時間發展出2~3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零部件產業集群,爭取到2020年成為全球零部件生產大國、躋身國際零部件工業強國。”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經驗積累,上汽集團零部件業務已經初具規模,在全國主要的汽車制造基地上海、吉林、湖北、山東和北京地區形成了完善的生產布局。此次上汽集團注入巴士股份的23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多為合資企業,而且在國內細分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具備較強競爭力。其中包括內外飾件龍頭企業延鋒偉世通、最大傳動軸生產企業上海納鐵福、ABS龍頭企業制動系統公司、汽車電機龍頭企業上海法雷奧、最大轉向系統生產企業上海采埃孚、最大車燈生產企業小糸車燈以及汽車空調系統龍頭企業三電貝洱等。
作為巴士股份重組后的大股東,上汽集團明確了獨立供應汽車零部件業務“中性化、零級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汽車零部件業務已經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了多方位進入國內主要汽車廠商零部件供應體系的業務模式,具備為美、歐、日等不同體系整車配套的能力。
通過中性化戰略的實施,上汽集團獨立供應零部件企業可以通過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維持產品競爭力,并可憑借合資企業的競爭優勢爭取更多整車配套客戶,不斷擴大業務規模,提升國內外市場份額。
保持盈利的多種舉措
不過,2008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緊縮、通貨膨脹以及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國內汽車行業景氣周期回落,銷量增速放緩,這對重組后的巴士股份進一步擴大利潤空間帶來了一定挑戰。
公司計劃采取多種措施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保持盈利水平,這些措施包括:通過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做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積極發揮技術優勢,通過同步參與整車研發過程或開發附加值更高的新產品,不斷提升毛利率水平;深化精益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出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利用制造工藝與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創新成果,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提高原材料的綜合利用率,相對降低原材料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提高產品競爭力。
據王智慧博士分析,重組后的巴士股份年銷售收入將維持15%以上的增速,預計公司08~10年凈利潤分別為10.4億、11.3億和12.4億元,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凈利潤都位居零部件上市公司第一位。因此,即使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公司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盈利能力。
巴士股份將依靠“中性化、零級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致力于打造國內規模最大、具備核心競爭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的汽車零部件藍籌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用戶和社會帶來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