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品牌垂涎中國重卡市場 急尋進入機會
“皇帝的女兒也愁嫁”,恐怕是對現階段包括重卡在內的外資品牌商用車在華狀況的最好形容。
但是,面對中國重卡市場巨大的誘惑,記者近日獲悉,美國幾家重卡企業正爭先恐后地尋找卡車行業分析師,想借此找到打入中國重卡市場的“靈丹妙藥”。
這邊風景獨好
近幾年來,中國重卡市場增長呈現迅猛勢頭。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國重卡銷量分別為48.75萬輛和38.72萬輛,同比增長58.64%和51%。
中國重卡市場需求正呈現出一片如火如荼的大好局面,正如長城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對中國重卡市場的未來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時所言:“7月份實施的國3排放標準只影響行業短期發展,國3排放標準實施后預計未來行業將繼續平穩增長,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以及公路運輸車輛的持續增長,這些因素都將保證未來的新增需求。”
分析師在進行分析時還預計今后重卡市場的發展不會出現市場預期中的如2004年高速增長后2005年出現負增長等悲觀情況,因為04年的透支性與08年的預支性其本質已發生較大變化。“此外,隨著山西省干線公路計重收費的模擬運行,我們預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計重收費從高速公路向干線推廣的發展也將保證對重卡新增量的需求,故我們認為重卡行業未來幾年將保持年均8%~15%的增速發展。”
此外,隨著我國公路物流運輸業的不斷發展,重卡在該項業務中日益凸顯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物流需求量的不斷穩定增長,將大大弱化重卡行業的強周期性。有分析師分析:“目前,我國國內重卡持有量并未達到飽和狀態,運力仍然偏緊,需求依然很大。”這些條件,都將繼續保持我國重卡市場平穩增長。
失利過后尋出路
盡管中國重卡市場火爆異常,但對于很難介入的外資品牌商用車而言,儼然已成為外資企業眼中看得見卻吃不著的碩大一塊肥肉。
沃爾沃、德國曼、戴姆勒、雷諾包括依維柯等在內的全球商用卡車巨頭們,企圖利用其產品在中國的國產化來降低成本而精心設計的計劃頻頻遭到挫敗。表面看來重卡領域的合資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國內重卡銷量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中除一汽解放外,都以不同的形式與外資進行了合資或技術合作,但實際上,這些合資合作計劃頻頻受挫,大多處于擱淺狀態,從沃爾沃山東項目變臉,東風雷諾卡車項目、現代廣汽項目延期,戴姆勒重卡合資項目頻遇難題,外資重卡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頻頻受阻,幾乎沒有大獲成功的先例。
不光如此,這些外資品牌的商用車企業們往往在為區區幾千輛的進口高端重卡份額打得頭破血流。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從德國進口的重卡包括奔馳和曼兩大品牌在內僅為1416輛。而對于在中國市場曾連續8年蟬聯歐美品牌進口重卡銷量冠軍的沃爾沃來說,最輝煌時進口量也不過2000輛,與我國48.75萬輛的年銷量相差甚遠。由此看來,中國市場,對于這些外資品牌還是有著非常之大的開發潛力。
盡管節節失利,合資路途曲折坎坷,但外資品牌絲毫沒有放棄,正如國信證券分析師趙雪桂所說:“盡管下半年我國重卡市場增長走勢會有所減緩,但看的比較長遠的外資企業還是看好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因此,外資品牌打入中國的勢頭不會減緩。”
這樣一來,當沃爾沃與中國重汽8年談判的結晶——濟南華沃卡車有限公司,在2003年投產不久,便因諸多原因面臨停產之后,沃爾沃再次踏上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的新旅程也不足為怪。但此次與沃爾沃牽手的東風集團,在雙方談判相關合作事宜的進展過程中同樣一路坎坷,沃爾沃與之“聯姻”的決心卻是有目共睹的。
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合資道路屢屢受挫,尋找打入中國市場新的突破口便成了他們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業內人士指出:缺乏合作誠意的心態是導致外資品牌在中國合作道路上節節失利的重要原因。
“外資品牌產品價格太貴,且都集中于高端產品,偏離了中國消費者普遍認同的價位。”趙雪桂說。
沃爾沃集團前全球副總裁吳瑜章同樣認為:“華沃生產的重卡與進口沃爾沃重卡相比,在價格上并沒有多少優勢,這是合資企業產品銷售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是進口還是合資生產,我們都需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路線。”
記者也從部分外資品牌商用車公司了解到,他們正在修正合資路線,將倚重合資公司的中國品牌“壓低價格、把量做大”作為公司搶灘中國市場的未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