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用車上眉目傳情 東風與沃爾沃關系更近一步
瓜漸熟,蒂未落。在中國汽車政策的制約下,東風和沃爾沃正在經歷當年依維柯與重慶紅巖的合作尷尬。
6月3日,沃爾沃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蔣嵐對本報記者謹慎表態:“關于沃爾沃卡車和東風成立合資公司一事,目前并沒有明確消息,但雙方的確在商討中。”
與此同時,東風集團則對業界傳聞,東風與沃爾沃合作方案已經交到國家發改委審批的消息進行澄清,東風汽車宣傳部張方晶說:“不清楚這個事情,至少在我這個層面是這樣。”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東風與沃爾沃的合作已經從去年簽署無約束性協議之后,開始進入啟動親密接觸階段。
騎虎難下
“實際上,2007年沃爾沃就跟東風和日產簽訂了一個無約束性協議,雙方表明了未來存在各種合作生產卡車的可行性。”對于沃爾沃和東風的合作蔣嵐充滿信心,但卻強調:“究竟采取何種合作模式,還要取決于中國相關政府部門的態度。”
其實,合作方案送交國家發改委一事并非空穴來風,只不過在中國已經擁有三家商用車合資公司的沃爾沃集團毫無疑問會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限制面前碰壁。
在與中國重汽合資項目收到實質性的失敗結果后,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和西安沃爾沃客車有限公司兩家客車合資企業,并不能夠擔負沃爾沃集團在中國市場拓展的主力軍作用。
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說:“沃爾沃現在是自食苦果,中國重汽即使將項目停置,也不會輕易跟沃爾沃分手。”記者從中國重汽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目前華沃項目已經停產。
2003年,沃爾沃與中國重汽成立合資公司華沃卡車有限公司,由于在中國重汽的發動機項目及中國重汽自主品牌豪沃產品上,雙方產生巨分歧,導致2006年年初雙方關系徹底破裂,由此華沃便陷入停產狀態。
記者在濟南與中國重汽多位中高層人士的交流時,他們均認為是沃爾沃不懂中國市場將車輛價格定的太高,喪失競爭力,才最終使得項目處于失敗的邊緣。而在中國重汽去年成功上市之后,腰桿硬朗的中國重汽更是對于這個停滯的項目置之不理。這反倒讓一心要想解除婚約的沃爾沃騎虎難下。
據記者了解,在中國一航集團參與大飛機計劃后,西飛國際(000768.SZ)也以飛機資產實現整體上市,而在西飛集團內部的西沃合資公司的地位也顯得比較尷尬,有業內人士認為,西沃也與中航二集團旗下汽車資產一樣,有被其他汽車企業收購的可能。
當然,即便如此,目前對沃爾沃來說,這兩家合資公司仍然是問題。一位沃爾沃內部人士表示,這讓沃爾沃與東風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它現在在中國已經有三家商用車合資公司,如果要成立新合資公司的話,意味著同時要砍掉兩家現存的合資公司,可操作性不大。
與此同時,東風集團總經理徐平也在5月28日發布東風汽車中期計劃的時候,憂慮地表示,跟沃爾沃的合作對于商用車領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會對東風現有架構構成沖擊。
據了解,東風商用車公司年生產能力30萬輛,擁有7個專業廠、11個子公司,員工總數近3萬人,固定資產超過150 億元,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基地。而在這種龐大的架構下,如果沃爾沃采取印度Either公司合作的方式的話,東風方面會遇到諸如文化融合,管理改進等種種問題。
顯然,合資對雙方而言,時機并不成熟。
高端誘惑
“東風初步選擇與沃爾沃采取合作的方式是明智的。”資深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從1998年開始,商用車經歷了自卸車和牽引車的兩輪高速發展之后,下一輪的發展將會把重點轉移到排放、環保和安全的提高。“那些現在感覺不錯的企業,如果不能夠掌握高端技術,會在下一輪的淘汰中失敗。”而要做到順利向高端轉型,對東風而言,最好的合作伙伴就是擁有雷諾、日產柴、沃爾沃等高端重卡資源的沃爾沃集團。
沃爾沃當然也明白這點,蔣嵐說,實際上,中國本土的卡車企業現在最缺的就是車型和技術,很多中國卡車企業都跟我講過,他們很迷惑,一直在問一個問題:5年之后賣什么車?卡車市場對于技術含量和環保要求的標準越來越高,中國本土卡車企業還希望大跨步的走出國門、進軍歐美,那么在一些關鍵技術方面就必須要尋求像沃爾沃這樣的國際領先卡車企業的幫助。
當然與中國重汽的不幸經歷也讓沃爾沃變得更加謹慎,蔣嵐說:“我們在選擇新合作伙伴的同時,一定要吸取之前的教訓,包括車型選擇、經營模式、經營策略等,都需要在合作之前盡量考慮清楚,以免以后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顯然,以合作的方式逐步拉近彼此距離,對雙方而言都更具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