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鋼載重子午胎2010年需求量超6000萬條 缺口675萬條
“到2010年,我國高速路將達5.5萬公里,汽車總產量超過1000萬輛,汽車保有量約6200萬輛。”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屆時我國輪胎需求量約3億條。
我國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提升了輪胎行業景氣度。2002年以來,我國輪胎產銷量均保持約12.8%的增速,子午輪胎的增速在20.5%以上。
“中國輪胎行業已進入黃金發展期。”平安證券化工行業分析師程磊告訴記者,我國子午胎行業正處于騰飛階段,這個過程還要延續2-3年。
載重子午胎2010年缺口675萬條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輪胎產量2.8億條,成世界最大輪胎生產國之一,占世界市場的18%。2007年,這一數字增至5.5億條,同比增長23%。
輪胎分為斜交胎和子午胎兩大類。斜交胎屬早期品種,因耗油量大、耐磨性低、壽命短等劣勢,在歐美已基本被淘汰;而子午胎因節能、安全舒適、耐用日漸受市場青睞。子午胎又分全鋼、半鋼兩種,全鋼子午胎主要用作載重胎,半鋼子午胎主要用作轎車胎或輕卡胎。
據悉,子午輪胎已成世界輪胎主流產品,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轎車胎子午化率達100%,載重胎也在90%以上。平安證券研報顯示,目前中國輪胎子午化率只有約70%,預計2010年將達到86%。
“全球輪胎的子午化趨勢,為中國子午胎行業提供了發展空間。”程磊說。從2000年-2006年,我國子午胎出口增長5.9倍,2006年出口量達6292萬條,占子午胎總量的45.4%,全國輪胎出口量的75.12%。
中國汽車業對子午胎,尤其是全鋼載重子午胎的需求,是輪胎業不斷走強更堅實的推力。據悉,國內70%以上重卡和工程車輪胎都是由國內輪胎廠家生產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汽車產量888.24萬輛,增幅22%,比2006年凈增160.27萬輛。“重卡依然是增長最快的板塊。”廣發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員湯俊指出,今年1-2月,重型卡車產量95450輛,增幅43.66%;銷售量77674輛,增幅49.82%。
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全鋼載重子午胎只占全球輪胎市場份額的15%,但由于中國路況較差,載重車有超載習慣等,生產規范的國外全鋼載重子午胎廠商在中國市場反而“水土不服”。“基于此,中國輪胎廠商在全鋼載重子午胎的研究及生產上已走在世界前沿。”程磊表示,而國內較低的勞動力和水電氣等成本,使得中國的全鋼子午胎性價比更高。
平安證券預測,到2010年我國全鋼載重子午胎的市場需求量預計將達6003萬條,供給量5328萬條,缺口將達675萬條;而到2015年,需求和供給量分別為11947萬和8580萬條,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3367萬條。
主要原料天然橡膠價格或穩中有降
輪胎的主要原料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占總成本的約45%。我國輪胎企業70%的天然橡膠和40%的合成橡膠來自進口,國際膠價走勢無疑將左右企業利潤。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工業品部經理、分析師趙忠說,“天然橡膠價格2006年達到一個高位后于2007年開始調整回落,預計5月初會出現價格底部。”
支撐這一判斷的,是天然橡膠產量的增加。全球目前最大的天膠生產國泰國的橡膠協會的主席Luckchai Kittipol今年初表示,因有新橡膠林播種,排除自然災害影響,泰國2008年的橡膠產量或升至310萬噸,2010年料超越330萬噸。
產量預升的不只泰國。印尼橡膠協會主席今年2月份也表示,因橡膠生產能力提升且有新的橡膠樹播種,印尼2015年橡膠產量有望達到380萬噸,進而超越泰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橡膠生產國。
“排除天氣因素,從供求基本面判斷,未來兩到三年,天膠穩定的供給量將使天膠價格出現相對平穩甚至穩中有降的趨勢。” 平安證券研報稱,“盡管合成橡膠加工一定程度上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但供求關系仍占主導。未來天膠供應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合成橡膠將不會出現大幅上漲。”
事實上,即便是在去年天然橡膠價格不斷沖高的情況下,國內的一些輪胎上市公司也業績不凡。年報顯示,風神股份2007年凈利潤10625.85萬元,同比增加510.92%;而青島雙星在并購東風輪胎后效益開始大幅上升,2007年業績增長也超過100%。
程磊重點推薦青島雙星,認為該公司全鋼子午輪胎產量去年已增至260萬條,轉讓制鞋業務后成為國內以全鋼載重子午胎和半鋼子午胎為主導產品的重要輪胎企業,毛利率將在去年10.69%的基礎上大幅上升。
海通證券分析師劉金給予風神輪胎“買進”評級。作為國內全鋼載重子午胎和工程胎的龍頭企業之一,風神股份目前擁有各類輪胎400萬套的生產能力。也有分析師推薦黔輪胎,因為該公司的優勢產品全鋼子午胎2007年銷售收入21億元,占總收入的52%,毛利率達到22.19%。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輪胎行業,主要理由是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外資在國內的兇猛擴張勢頭,將使得這一行業的競爭更加慘烈。“這塊市場的容量有限,競爭將遏制漲價空間。”國金證券分析師劉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