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卡市場繁榮背后直面三大挑戰
近年來,我國重卡市場增長火暴,成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新亮點。2007年重卡行業增速達到58%,銷量突破48萬輛。俄羅斯、越南、伊朗、阿爾及利亞……中國重卡今年仍將延續去年的強勁出口勢頭。
然而,中國重卡高歌猛進背后暴露出發展的三大短板,即創新、服務和管理能力。如果不加以改進,將會制約著中國重卡市場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創新能力仍待提升
縱觀國內卡車業發展歷程,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的下線,到此后長達幾十年的缺“重”少“輕”,直至后來的中國重汽與沃爾沃合資失敗,現在的東風與沃爾沃商談合資,中國重卡也在對外合資合作中尋求做強做大之路。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斯太爾技術的引進開創了重卡技術合作成功之先河,那么之后的技術引進直到現在仍是我們技術革新的主要形式。但凸顯的問題是:過于注重模仿,對新技術消化不足,技術人才也缺乏動力。最后,造成整個重卡行業創新能力的不足。
近年來,消化吸收,再創新,已成為業內共識。重卡企業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已有所改觀,但與國外巨頭相比,中國重卡的整體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總成,尾氣排放、整車的匹配性、可靠性等方面,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支撐,中國重卡業還需努力。
售后服務缺乏保證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由于市場競爭進入到了全方位、多元化作戰階段,產品本身的差異越來越小,服務成為眾廠商比拼的重要內容。為此,只有強調并發揮售后服務的人性化、個性化優勢,才能保證企業在未來競爭中占據主動。
服務硬件設施老化,現場流程混亂,服務人員態度惡劣,配件價格偏高,網點布局也不夠合理。更重要的是,服務人員的理念和意識嚴重滯后。
對比之下,沃爾沃卡車的“全金程服務”、“全動感服務”;奔馳卡車的“24小時服務”,這些跨國卡車公司在服務人員的培訓上狠下功夫。從客戶進入直至滿意離開維修車間,跨國公司有著一套嚴格的流程控制。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國仍處于以產品出口為標志的貿易方式階段,售后服務體系也不健全,必然帶來了一系列的產品和品牌問題。
HOWO車在伊朗遍地跑,但是“一件”難求,易損件更換等待時間過長,很多人對此持抱怨態度。
管理體系落后
在原材料價格急速上漲、CPI指數上行、人民幣不斷升值、外部融資愈發艱難的今天,重卡生產廠家面臨著巨大壓力。
顯然,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
從企業內部看,大多數重卡企業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企業內部的責任、權力、義務劃分一直無法明晰,研發、采購、生產和市場調研嚴重脫節,激勵和約束機制不能有效執行和運營。
從區域劃分上看,由于地方企業與全國性企業從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管理上錯綜復雜,企業產品研發、市場調研、售后服務等重復投入,造成資源的浪費。
機遇也會“變臉”
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使重卡行業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不僅如此,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為我國重卡的升級換代客觀上起了推動作用。專業物流和運輸公司正飛速發展,為重卡業提出高標準。而節能環保的主流意識以及國3標準的實施則直接催生技術的提升。
當然,國外重卡巨頭早已虎視眈眈。雖然目前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較低,一旦潛在的質量和服務優勢認可轉化為購買力,國產重卡拓展之路更為艱難。
掘金海外市場同樣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否則市場很快失去。中國汽車開拓俄羅斯市場的案例就很值得中國車企深思。中國重卡既要服務好客戶,又要符合當地政策法規,做好適應性改變,并適時建立海外工廠,充分本土化,融入當地社會。
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的重卡企業,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學會利用兩種資源,實現從戰略增長走向能力增長,才能把握住國際國內兩種市場增長帶來的大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