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汽車出口利潤下降
邁入2008年,人民幣的“6時代”躍然紙上。
年初,渣打銀行預計人民幣匯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將邁入“6時代”,第二季度末升至1美元兌人民幣6.94元。招商銀行總行資金交易部預測,人民幣匯率在2008年第三季度將突破“7”,年底將升至1美元兌人民幣6.80元。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部門則預測:2008年末將達到1美元兌人民幣6.95元。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破1美元兌人民幣7元在2008年是遲早的事情。2006年6月在“破8”的驚呼聲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啟了“7時代”的到來。近年來,人民幣的升值早已不容忽視。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已從8.3:1漲到的如今7:1的邊緣。
人民幣升值,必然導致中國汽車企業的出口成本上升,產品出口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不斷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但是2007年汽車出口總體延續了上年高速增長勢頭,其中出口量超過60萬輛,達到61.27萬輛,同比增長78.95%。在2007年,整車出口仍然以商用車出口為主,占我國全部出口總量的54.4%。
以客車為例,中國客車行業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主要是因客車為小批量、訂單式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同時中國客車行業受政府管理少、市場化程度高,行業較為充分的競爭鍛煉了企業綜合實力,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客車生產國,金龍汽車和宇通客車銷量也分居全球第一、二名??墒侨嗣駧派狄矊χ袊隹谑袌鰩砹瞬焕绊憽V袊钠嚦隹冢P鍵是價格優勢,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后,折合成美元后的價格上升,其成本優勢也大打折扣。
如果現在簽訂出口合同,人民幣對美元的比率是7.1:1,出口一輛車企業可以賺100美元,就等于賺710元人民幣。如果幾個月后人民幣升值了,匯率變成6.5∶1,而你因為有合同的存在要維持原價,那就意味著你只能賺650元。在成本不變的基礎上,企業損失了60元。
2007年底,不少商用車企業都發布了2008年的部分出口訂單。專家分析,在人民幣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這些企業的毛利潤率平均不過2%,如果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企業的利潤則勢必下滑。
匯率上升,要保住利潤,就不得不將出口價格提高,最有效和直接的做法就是漲價。漲價的直接風險就是喪失出口市場,不漲價,企業就必須承受因人民幣升值而增加的成本。如果升值幅度過大,就是存亡之戰。
提價,無法回避的現實
2008年原材料價格漲價,帶給汽車市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雖然還未完全顯現,但是很多商用車企業已經明顯感覺到壓力。
單是一個鋼材價格上漲就已經讓“渾身是鋼”的商用車“全身不適”,更何況今年汽車業面對的還有那破100美元的石油價格所帶來的相關產業鏈產品的價格上揚。
商用車行業遭遇到原材料價格瘋狂上漲的壓力,雖然目前多數企業還未將壓力釋放,但可以肯定,這次成本價格上漲,絕對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內部消化的。
雖然,汽車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持續多年,汽車行業早已經習慣于應對這種成本上漲的趨勢。但是成本的不斷上漲,擠壓汽車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盡管我國針對商用車的國3排放標準實施時間由2008年1月1日再度延遲到2008年7月1日,商用車企業有半年的"緩沖期",但對于國內重卡企業來說,在2008年內承受另一次成本的壓力卻已經無可避免。這將又是擺在商用車企業面前的一道“價格柵欄”。國Ⅲ產品使得重卡生產企業提高了20%左右的成本,這部分成本如何在整車、零配件及消費者之間分配早已讓整車企業“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在生產成本日漸升高、汽車價格卻不敢輕易上漲的雙面夾擊下,車企的洗牌時代已經到來,對承受不住壓力的企業而言,被淘汰是唯一的結果。
中國的商用車價格在國際上而言也是很低的,企業的凈利潤極低。鐵礦石漲價可以,橡膠品漲價也可以,只有終端的商用車成品不可以漲價,這不符合經濟規律。對于汽車企業來說,成本持續上漲造成的影響,不是居家過日子省省就可以解決的。
更何況,對于出口量極大的商用車企業而言,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也讓他們在產品出口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人民幣升值對于進口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可是對于汽車出口卻不得不承認是弊大于利的。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帶給汽車出口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上的減少。更何況,汽車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上漲,上擠下壓之下,商用車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很小。
要增加利潤空間,完全靠企業內部成本控制似乎并不完全合理。商用車企業沒有理由去“賠錢賺吆喝”。商用車企業要健康的生存下去,要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漲價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最佳途徑。當然,無限制的價格上漲也一定是行不通的,畢竟市場是企業的最終考驗者。